诺敏汗战役
战场
摘要
诺门坎战役,或者说哈拉哈河战役,或者说诺门坎事件,是二战时期日本和苏联在远东的一场战争。日本把5月11到6月上旬的事件称为“1号”事件?,也就是1诺门罕事件;从那时起直到2006年9月6日停火,这被称为第二次ノモンハンン事件?也就是第二次诺门罕事件。
战争于1939年在满蒙边境诺门罕爆发。日俄两国军队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和“蒙古”(苏联朱可夫元帅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乔巴尔桑元帅领导的苏蒙联军)作战,但日俄双方并未正式宣战。这场战争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日本和俄罗斯从二战开始就保持着和平状态,直到8月6日1945,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苏联在8月8日对日宣战,进攻伪满洲国的八月风暴。
诺门罕战役彻底挫败了东北关东军东侵的企图,进而促使日军放弃“北进政策”,选择“南进政策”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珍珠港,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的彻底灭亡。这场战役不亚于欧洲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挽救了苏联和蒙古(俄蒙联军的胜利保证了蒙古的独立),还减缓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6]?日本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称为“日军历史上最大的败仗”。[7]?这是蒙古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蒙古纪念战争70周年。
背景
由于地缘政治冲突,日俄在近代多次开战。1904年,两国在中国东北全面爆发日俄展厅大战。结果日本赢了,中国东北落入日本势力范围,俄国被迫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北三省,随后于1932年建立了听命于日本的满洲国。中国的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服从苏联。满洲国和蒙古是邻居,分别有日军和苏军。双方在很多地区都有边界纠纷。
自1935以来,驻扎在海拉尔的日本关东军部队和兴安骑兵部队一直以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借口,向中蒙边境地区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1935到65438+10月,1938,多次发生军事冲突,规模逐渐升级。3月30日,日本关东军各支队1936、1500人以50辆汽车、12辆装甲车、4辆坦克入侵蒙古阿达多兰地区,被苏军击溃。同年3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议,不断加强边防。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进入海拉尔。同年5438年6月+10月,苏蒙远东军第57特种兵进入蒙古驻防,双方协商停战协定。
事件
第一阶段的
1939年5月4日至19年9月6日,在蒙古境内的诺门坎地区和哈拉哈河中下游地区,爆发了一场“满蒙”——蒙古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进攻诺门罕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东面的哈拉哈地区,作为入侵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从而实现了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5月4日,蒙军第24边防团从山西沿海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驻扎在锡林浩特陶拉盖哨所的伪兴安警卫骑兵第三连的一批士兵立即开枪拦截,骑上马,追回西岸。蒙军第七边防哨所50余名骑兵攻占了争议地区的伪满洲国锡林浩特拉盖哨所。
13年5月30日晚21时,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骑兵团司令中藏东百奉命率领600余名骑兵和装甲部队,向距离诺门罕80余公里的甘珠尔寺进发,并派出斥候准备战斗。关东军司令部将指挥和使用10飞行侦察队、第24海拉尔飞行队和位于齐齐哈尔的关东军汽车队的100运输车辆,由第23师团指挥和使用。
5月14 ~ 15日,东百藏统一战线在5架日军飞机的配合下,向蒙古军哈拉哈河以东的742高地发起进攻。蒙古人处于劣势(伤亡30余人),主动退守河西。5月17日,东北藏领兵回海拉尔。苏联政府根据苏蒙互助协定介入,立即向哈拉哈河地区派出11坦克旅。同时命令驻扎在乌兰乌德的摩托化步兵师第36师向哈拉哈河集结,将第57特种兵司令部从乌兰巴托移至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查格布拉格。苏联飞机也聚集在战区和诺门罕。蒙古骑兵第6师再次渡过哈拉哈河,架起浮桥。
5月28日拂晓,1939,由县城吴光佐指挥的伪满洲国兴安骑兵第64联队、东巴白藏中佐联队和1、2、8团,分三路围攻蒙古军。结果,他们被苏的打败,全军覆没。东八藏本人被杀。
第二阶段
18年6月,朱可夫被苏联最高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种军司令。朱可夫到达坦恰克布拉格后,开始集结部队,储备和运输军需物资,在坦恰克布拉格、桑贝斯(今乔巴尔桑)等地开辟野战军用机场。苏联战斗机开始在空中对付日本飞机。6月19日,苏联飞机轰炸了阿木阿尔山、甘珠尔寺、古浪附近的日军集结区,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0日,第23师全部出动。小松原带了2万多人到诺门罕,同时出动了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7师团。日军吸取上次没有装甲兵的教训,派出装甲兵加强火炮支援。关东军司令部抽调1坦克师和第2飞行团支援第23师,共计12步兵营、70辆坦克和180飞机。
6月21日,日军第二飞行团团长将司令部由新靖(今长春)迁至海拉尔,抽调4个飞行团集中17中队的战斗轰炸和侦察机。6月22日,苏军出动150飞机对阿木甘珠尔寺和古浪将军寺周围的日军集结区和野战机场进行了攻击,日军飞机也冲出去了。22日至24日,双方在诺门罕上空激战三天,近60架飞机被击落在草原上。此后,苏联飞机的数量不断增加,新的战斗机不断出现。日军逐渐失去了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
6月27日凌晨3点,137日军飞机在海拉尔机场起飞,在海拉尔全境形成编队。6时20分,日本舰队抵达塔姆查克布拉格机场上空,实施狂轰滥炸。机场突然被黑烟笼罩。日本作战部队向关东军司令部报告,击落苏军飞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
6月下旬,关东军司令命令第23师团尽快发动地面攻势。兵力36000人,坦克182辆,火炮165,438+02门,飞机180架,汽车400辆。1年7月,日军在少将·小林的指挥下,以15000兵力进攻哈拉哈河西岸,中午攻占了河东岸的谢尔托拉盖高地。朱可夫组织150坦克、154装甲车、90门大炮、全部飞机等兵力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岗高地四周是空地,非常有利于飞机和战车作战,日军全部暴露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面前。7月3日上午7时,第一批苏联轰炸机和战斗机对日军进行了轰炸和扫射。与此同时,苏军的火炮猛烈轰击日军集群。这两个火力立刻阻止了日军行进,日军无法进行火力打击,只是在沙地上草草挖了个人掩体。上午9点,苏军11坦克旅的150坦克向躲藏在沙丘碉堡里的日军开火。这一次,关东军损失了3000名士兵,40人(少将以下约40名军官阵亡)。7月11日,关东军司令部下令停止进攻,整顿战线,决定向诺门罕前线调兵。野战重炮3旅从旅顺要塞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大陆调来,反坦克速射炮兵中队从奉天(今沈阳)、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为23师补充武器和兵力,增加飞机和车辆。
从战争一开始,关东军司令部就指示石井部队拟定诺门罕地区细菌战计划。13年7月,石井细菌学部队队长少左带领22个敢死队,向哈拉哈河水中撒入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细菌22.5公斤,对苏联展开细菌战。感染伤寒、痢疾、霍病的日军1,340人,军医、敢死队731人,死于细菌感染40余人。
第三阶段
7月23日,日军经过半个月的补给休整,集中8万兵力、近200门大炮和大量速射炮对付坦克,在各条战线发起总攻。24日,苏军发起反击,日军退回原地。25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了“停止进攻,构筑阵地”的指令。
8月4日,日军为实行统一指挥,在海拉尔组建第6军(下辖第23、7步兵师和第8边防团,司令为中将·迪州),兵力约5.9万人。
为了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的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将驻布拉格塔姆察格的第57特种军扩编为1军。这是一个临时组织的具有独立作战功能的多种合成大兵团。15年7月,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军长。
第四阶段
苏联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日),因为按照惯例,日本边防军的一半军官将轮流去海拉尔休假。进攻的命令在20日凌晨2点45分到达一线连队,对面的日军阵地一片死寂,苏军的反击实现了最大的突然性。
8月20日凌晨,苏军发起了总攻战役。日军第六军多个前线部队派野战军官到海拉尔休假。日本的防御设施只完成了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凌晨5点45分,苏军开始炮击日军阵地,150轰炸机和100战斗机对日军进行轰炸和扫射。日军长达40公里的前进阵地被浓烈的烟火笼罩,日军的观察哨、通讯联络、炮兵阵地全部被毁。8时45分,苏孟军分成三个集群,从南路、北路、中央三个方面猛攻日军阵地。
8月23日,日军第6军组织反攻,在苏军强大攻势下,全线溃败。为此,日本总参谋部决定从大陆向满洲里部署第5师团,以增加关东军的防卫力量。8月底,关东军在诺门罕地区集结了4个师,命令第6军制定新的进攻计划,准备与苏军决战。8月24日,苏军的南北两翼在诺门罕被包围。日本关东军两个师团(第7师团和第23师团)的主力被包围。8月27日,日军突围失败。日军拒绝投降后,朱可夫集中炮兵和空军歼灭了被围困的日军。9月9日,日军第六军各师团集结在战场上。
15年9月,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
战斗结果
1939年8月中旬,欧洲局势剧变。苏联和日本也在8月底后加紧了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取得了远东战役的胜利,却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以日本让步承认现有边界而告终。1940年6月9日,苏联和日本正式缔结协定。
诺门罕战役持续了135天。双方在战场上投入了20多万士兵,500多门大炮,900架飞机,数千辆坦克和装甲车,6万多人死亡。
人员伤亡
苏联:在四个月的战争中,参战的三万日军中约有八千人死亡,九千人受伤。苏军投入步兵约5.7万人,坦克500辆,装甲车350辆;官方宣布死亡人数为九千人。但根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苏联的真实死亡人数约为7000人,1000多人失踪,另有16000人受伤。
日本方面,战后第六军军医部公布日军阵亡人数7696人,伤员8647人,下落不明人数1021人,出动总人数58925人。乍一看,我并不觉得这个数字有什么问题,但稍加推敲,就能发现其中的疑点:受伤人数与遇难人数过于接近。如果遇难人数和失踪人数相加,几乎相等,遇难人数多于受伤人数。这在战争中应该是比较少见的,除非受伤的人有自杀的故意动机,而且受伤的人数应该远大于死亡的人数。然后日军当局公布了一个大概的伤亡数字,公布的死伤人数是18000。大概是把6军上报的伤亡数字简单加起来,然后公布。这个数字有多可信,很清楚了。
1966 10 10月12日,在日本靖国神社举行了一场“悼念在诺门罕事件中死去的人”的活动。第二天,报纸刊登了这次活动死亡人数为18000。日本历史学家Gomikawa Jumpe在1975年出版的《Nomenham》一书中评论说:“热衷于掩盖、掩盖战败后企图掩人耳目的军政当局是必要的,但靖国神社公布数字太小是绝对没有必要的。”
国际上公认日本损失近5万人(死亡和伤残)。第23步兵师、第7步兵师、第8国民警卫队、第1独立警卫队和1坦克师几乎全军覆没,11特种部队连完全丧失战斗力。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前所未有的,日本报纸感叹:“高级军官的大量伤亡如此集中,是日俄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
最终诺门罕前线只剩下400日军,全系统只跑出100个骑兵团。关东军司令上田贤治引咎辞职,前线总司令小松原剖腹自杀,总参谋长冈本的双腿被砍断。这场战争让日本优秀的指挥官失去了一切。最让日本人难过的是,观战的德军军官在发回中国的报告中说,日军的战术水平顶多是一战初期。
对二战的影响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其他战役相比,诺门罕是一场不太为人所知的战争。但对二战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战争爆发前,日本东京当局还在争论“北上”和“南下”的策略。北进计划是由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起进攻,目标是进攻贝加尔湖。南进计划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的资源(尤其是荷属印尼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于日军来说还是相当强大的。诺门罕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改变了向南推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宣战,两年后最终战败。
在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指挥装甲部队以运动战取得第一次胜利,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苏联政府得到包括间谍理查德·佐格在内的情报,日本正在向南推进,因此不应该立即对西伯利亚发动另一场攻势。苏联军队随后被转移到欧洲;1941年,65438+2月,朱可夫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再次指挥西伯利亚部队成功发起反攻,击败德军。
从政治角度看,这场战争不仅沉重打击了二战初期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侵略,而且迫使日本改变了“北上”打击美国的国策,使苏联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抗击德国法西斯。莫斯科之战,当时苏联和德国都是精疲力竭。好在关键时刻,苏联从远东边境撤离了20个亚洲师,转移到欧洲,给了德军致命一击,扭转了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局势。没有诺门罕之战,斯大林绝不敢冒这个奇怪的风险。此外,诺门罕战争期间,中国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使日军一时无法向山海关增兵,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诺门罕战争后,嚣张的日军对苏联造成心理障碍,日本基本上死于与苏联再战。东京最终决定调转枪口,攻击英美。很快,日军突袭珍珠港,把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水,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日本战败亚太战场。可以说,诺门罕战争是二战初期最精彩的伏笔。
从军事角度看,苏联通过这场战争检验了陆军和空军的各种新装备,锻炼了“大清洗”后新提拔的年轻军官,也提升了一度低迷的士气。尤其是一代名将朱可夫被挖掘出来,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了一个帅才(朱可夫后来参加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经常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救火队员”,朱可夫的著名战役是诺门罕战争)。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空降作战,首次使用“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战术,首次采用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远距离连续供应的世界奇迹。这些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被广泛运用,沉重打击了德国法西斯。
外部评估
“这是一场奇怪的、秘密的战争”。7月20日,1939,《纽约时报》社论评论了苏联红军与日军在蒙古草原上的斗争。《泰晤士报》不屑一顾地嘲讽道,“(他们)在人们没有注意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他们的愤怒”。直到两年后日军的炸弹投向珍珠港,美国人才意识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战争目标,而正是这个他们根本不屑一顾的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美国人为他们的骄傲和轻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麻省理工学院的洛伦茨教授曾说,“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几周后在南太平洋引起一场风暴。”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产生的“蝴蝶效应”却引人注目。诺门罕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会料到,亚洲腹地一场不为人知的边境冲突,会为轴心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