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发展和趋势!?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它发源于神农,闻于鲁周公,盛于唐,盛于宋。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非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65,438+0世纪的饮料之王。饮茶爱好遍布全球,全球50多个国家都有种植茶叶,追根溯源,世界各国最早饮用的茶叶,引进的茶种,饮茶方法和栽培。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野药阶段。茶的用途最初是作为一种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除之”(注:茶原名茶),说茶早在公元前2737-2697年就被神农发现,用作药材。从那以后,茶逐渐作为药物被推广开来。然而,当它开始被用作饮料时,史料极为匮乏。只有王宝公元前59年的《通岳》一文提到了“舞阳买茶”、“沏茶尽事”等工作内容,这是最早的茶叶用于饮用的记载。

二是少量种植供僧侣贵族饮用。喝茶的习惯最早应该起源于四川和四川,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到西汉末年,茶已成为僧侣、皇族、贵族的高级饮品,在三国宫廷中更为频繁。

第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代到隋代,饮茶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民间饮品。但直到南北朝初期,在地域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南方的饮茶比北方繁荣。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逐渐由南向北普及,却是在唐朝帝国建立之后。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1。唐朝建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极大地发展了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2.饮茶的兴盛也与唐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增长和战争导致农民大量流亡、土地流失,唐中期以后粮食非常匮乏,但酿酒却需要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在甘源元年颁布禁酒令,并开始在长安禁酒,使得许多嗜酒如命的人转向茶,代之以茶,促进了饮茶的传播。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兴盛、科举制度和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代以前饮茶很普遍。随着唐代饮茶的流行,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慢炒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是饮茶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代饮茶继承了唐代的饮茶方式,但比唐代更精致,更精细,尤其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也有一些著名的散茶,如日本产茶、双井茶、景山茶等,特别受文人喜爱。在饮用上,将唐代的制茶法改为点茶法,即不再将茶粉放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然后充分搅拌,使茶叶与水充分溶解,当呈乳白色,出现满满一碗细密的白色泡沫时,即可慢慢饮用。

明清时期的饮茶,无论是茶的种类,还是饮茶的方法,都与前代有着显著的不同。到了明代,散茶在唐宋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扩大,成为明清时期盛行并流传至今的主要茶叶。明代用炒绿茶的方法制作的散茶,大部分是绿茶,也有一部分是花茶。到了清代,除了各种绿茶和花茶之外,还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从而确立了中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四,褪色阶段。虽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茶叶方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为世界各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开发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的排挤和操纵下日益衰落。

五、解放后中国茶叶生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高标准茶园,不断扩大了茶园面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大量低产茶园;两者都重视茶场和茶厂的建设,实行科学种茶,培养茶叶科技人才,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个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在这20年里,开垦、开发和努力扩大种植面积是主要任务。在此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增加了7.3%,而茶叶产量平均增加了5.9%。

第二阶段是1970以后,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产量,提高制茶技术。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如雨后春笋,种类繁多,不仅恢复了历史上许多名茶的生产,还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名茶。

茶,21世纪的饮品之王,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