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苗鼓藏节
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苗族鼓藏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藏节也叫鼓节,是苗族先民祭拜祖先神灵的盛大仪式,俗称“吃鼓藏”。
鼓藏节在先秦夏朝的古三苗国就有了。中国典籍中对苗族吃脏的文字记载始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分布在雷山县9个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雷山县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ⅸ-19。
2.跳花节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杨鲁兴开的。至今,安顺北门外的条华山仍以此命名。
2008年6月7日,跳花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苗族姐妹节
苗族姐妹节又称“姐妹饭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石洞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
当时,年轻的苗族男女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榕江、杨家、偏寨,庆祝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台江县各支系苗族人庆祝姊妹节的时间不一,多在一月至五月。台江苗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姊妹节是石洞地区的姊妹节。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姐妹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X-22)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称为“欧倩”,主要由童装、便装、服饰组成。打扮在苗语里叫“欧钱嘎盖Xi”,即“提底衣”,“欧陶谦”在苗语里叫“银衣”,前后有百褶裙和束腰。
苗族服饰是中国各民族服饰中最绚丽的一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湘西方言和黔东方言苗族地区喜欢银饰,黔南部分地区喜欢贝饰,西部方言地区苗族服饰则较少银饰。银饰、苗绣和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2006年,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X-65)。
5.苗族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国的染织技术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礼记》等文献记载,当时有专门负责织物染色的官员,楚国也有负责靛蓝生产的“兰银”官员。
2006年5月20日,这项蜡染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度百科-苗族姐妹节
百度百科-跳花节
百度百科-苗鼓与藏族节日
百度百科-苗族服饰
百度百科-苗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