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三:历史在催促我们,我们也在书写历史。

我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我懵懂时期看的小说。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历史书上那些只有寥寥几笔的人物虚拟出来,让他/她有血有肉,有感情。虽然我知道结局,但我还是深陷其中。现在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认真研究自己知识,关心世界运行的学者。在我眼里,他们是历史书上只用寥寥几笔就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人。虽然人类的命运如此浩瀚,但他们依然投身其中,让人感到敬佩,也让我对他们的生活更加好奇。

《十三邀》首次以采访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它以许知远的视角与采访者进行了一场对抗性的对话,放弃了迎合观众,引导观众向更深的方向思考。今天推荐其中一本,十三邀3:《我们都在为大问题做注脚》(以下简称十三邀3),采访了10多位深刻影响时代的作家和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对话,你会对这个世界有不一样的看法,希望帮助他们成长。

我不认识许倬云先生。看了《十三邀3》里关于他的采访,马上找了相关视频,理解他所说的“我是残疾人,我必须不败,不能失望。”就像他自己说的,这一生从未停止前进。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写了很多书,所以我不会在这里列出来。他的写作灵感不仅来源于童年的经历,还来源于青年时期的教育经历和毕业后的考古工作,这是他成为历史学家之前的重要伏笔。

我看到他在和许知远先生的谈话中谈论历史。他说,“历史是负担,也是资本;如果你不想做,这是一种负担;但它也是资本,因为它所呈现的问题会让人觉得我们不应该重复历史。我已经看到了历史上的错误,我要去寻找下一个发展方向。”

以小见大让我想起很多时候我在一个事件中,总会犹豫去想一些过去发生过的或者被伤害过的事情。当时的心情不仅仅是焦虑,更是在责怪一些已经过去的事情。但现在,如果没有这件事,人们暂时不会吸取教训。反正他们见面肯定有点心慌。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早一点发生会不会更好?

我觉得这个自然因事而异。比如在感情方面,大部分成年人都比青少年平和,这对双方都是一种保护。但是,如果你学习的话,你并不知道当时的考试成绩对于未来选择的重要性。等你有了社会经验之后,你会发现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学历,还有知识等等。

而这一切都因为机缘不同而变成了历史,而这段历史是直白而私密的。不会写在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书上,只会写在你自己的心里。那么它的价值就应该逐渐转化为资本和某种警惕。因为结果已经显示出来了,你要做的就是在再次见面的时候避开或者选择另一个,而不是陷入泥潭,最好的结果就是站在结果上规划下一步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对于伟人来说,他们的历史将永存,但普通人和我们一样,吸取教训,在他们脚下迈出每一步。

其实我之前好像也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候我总是把个人情绪放在第一位,努力让别人理解我。但是现在,我再看,尤其是接触了更多的人之后,发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有着几乎相同的问题。这是这个世界发展的规律,但是很少有人能跳出来解放自己,问题会越来越多,回答的人会越来越少。

然而,幸运的是,有像许倬云先生这样的人,他们是脚注,他们试图回答问题,他们带领其他人开发更多的新世界。我们一起出生在这个宇宙,他在努力挖掘,我在努力吸收。

在告诉你之前,我想说两张图。

第一个是我表哥前不久领证,然后重庆来看我。当时我看到他们的感情不是羡慕,而是一种疲惫。当我的大脑开始像幻灯片一样一帧一帧的展现他们未来的生活,结婚,生子,教育孩子,养老,其实这个过程很正常,只是想想就觉得累。

第二个是认识我近七年的网友。我们讨论过很多次彼此的人生期望,规划过很多安排,但日复一日,他依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我真正的朋友已经多次抱怨她的工作,但什么也没有发生。

描述这两张图,不是因为他们的经历特殊,而是因为我站在他们身边,会有一些想帮却无从下手的无奈,因为太多的因素需要追溯和反思,外人的帮助永远只是杯水车薪。相比之下,我不再问问题,对他们的生活变得“漠不关心”。

这一次,向标的《跨界社区:北京“浙江村”生活史》一书,成为许知远以此次人类学考察讨论该话题的切入点。有一句话叫“做人类学调查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心痛和无助,因为你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也没有办法应对。”

我把这句话放在自己身上。我不反感结婚生子。我只是觉得这种模式成了大众认同的必由之路。虽然父母没有催过我,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关心”,它会不断让你问自己是否应该做出妥协。还好家里人比较开明,只是觉得我应该找另一半互相照顾,避免孤单。

另一方面,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希望身边的人是那种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吧?因为人类是群居的,除了相互信任,更重要的是群体生活的团结,所以我希望身边的他们也努力,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自私,希望以后能成为对方的帮助,但现实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这是个人的选择。

同时,我的生活中也没有和现在的我发生冲突。虽然我明白冲突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多面的冲突让我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奋斗。虽然不像身体受伤那么痛苦,但精神压力倍增。

我清楚地知道我改变不了别人,所以我不再祈祷,因为我对他们没有任何信任——我可以改变他们的信心和对外界的另一种信任——我不认为他们会理解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变得脆弱了,敏感了,还是失望了?但这无关紧要,不是吗?毕竟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人只能对自己负责。

唐诺说过,“好话会击垮你”。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我其实是感觉到自己被一些文字切割,分析,重组,然后就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我从未读过唐诺先生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但在他与许知远先生的交谈中,我又有了一种感觉,他是一个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他周围的人带他去认识世界。虽然他已经粗暴地看过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有了跟随时间的步伐和力量,他在这次采访中所说的话,打破了我对那些“高高在上”的作者的认识。

重新记录世界它不仅是你看到的现实的暴露,也是你自己的穿透。只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读者才会感受到你想要传达的东西,也许是绝望,也许是安慰,也许是感动,但不管是什么,都是对人生状态的记录。

前两节,我从大方向和自我介绍。这一节,我想以作家为主题,因为“文学本来就有两部分,除了自我表现。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其实我们是在一起写一本大书。”

我觉得《十三邀3》之所以取名为“我们都在为大问题做注脚”,是因为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记录留下的宝藏,才让我们这些仰望的人有了方向,不会迷茫。

同时,今天的通讯发达,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收到正确的信息。所以这需要很多传递者和选择者,他们作为接力棒,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所以这些访谈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能不能理解为,作为一个作家,虽然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奈的事情,但是我不能感到绝望和气馁。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地方。你不能期待和强求别人,只能和时间一起见证。毕竟就像写这个东西,“你要攻下一座坚城,有时还要忍受失败。”

很多人说《十三邀》这个节目是对抗性的,因为说者要从许知远那里抓各种灵魂拷问,但在《十三邀3》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很多我无法继续深究的对话。我不怕说出来,但是我说不出来。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人可以渺小,一点改变不了,也可以伟大,一个决定就能决定成败。那我呢?但是还在写。

-结束-

关于作者:疯狂中国的四喜,作家,从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帮助人成长,给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