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的《神曲》是如何在艺术上发扬光大的?

但丁的遗产是700年:《神曲》和绘画、音乐和电影

报纸

引起

2021-9-14 14:06论文官方账号。

吴京

我认为围绕但丁的《神曲》有一种耐人寻味的两极分化。就是很少有人读过整本书《神曲》(一万四千多行),但很少有人没有被它的韵味所影响。今天,这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上越来越明显。到欧洲旅游的游客有机会驻足欣赏波提切利为《神曲》创作的100幅插图,或者被罗丹的雕塑杰作《地狱之门》深深震撼。喜欢浪漫主义音乐的人可以在李斯特或柴可夫斯基的标题音乐作品中反复听到但丁《神曲》的主题,体验诗与音乐的二重奏。无数的电影爱好者思考着大卫·芬奇的《七次死亡》和朗·霍华德的《但丁密码》中神曲的结构和神秘。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任何一首诗,甚至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像但丁的《神曲》一样,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阿根廷著名诗人、作家博尔赫斯评论说:“文学和所有书籍的顶峰都是《神曲》。”

波提切利画了但丁的肖像

神曲与艺术

自古以来,文学与美术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横跨两者的跨艺术交流领域中,《神曲》几乎提供了一个完美而优秀的范例,在各个学科中留下了无数相关的佳作,如插图、绘画、雕塑等,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早在14世纪,但丁的《神曲》以手稿的形式流传的时候,就有艺术家出于自己的热爱或受权贵之命为《神曲》配插图。此后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为《神曲》插图的艺术家,包括15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古列尔莫·吉拉尔迪、波提切利和米开朗基罗,18世纪的意大利画家萨巴特利和皮内尔,19世纪的瑞士画家弗里斯、德国画家科赫和法国画家多尔,20世纪的西班牙画家达利和英国画家巴顿。在所有这些为但丁的《神曲》插图的画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古斯塔夫·多尔(gustave dore),他是19世纪的法国版画家、雕塑家和插画家。他被出版商邀请画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作品,成为欧洲著名的插图画家。

神曲(多尔图解版)

时至今日,多尔的插画依然与但丁的《神曲》交相辉映,被全世界的读者和评论家视为“黄金组合”。作为多雷最早的文学插画经典,《神曲》插画完成于1855,基本由黑白构成,层次分明,对比鲜明,质感强烈。无论是宏大的场景,还是细致的个体描写,他更喜欢用极细的线条编织物体的表面和本体,善于用线条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明暗,从而营造出强烈的光感和立体感。更重要的是,多尔的《神曲》插图作品极大地引起了法国文学界对但丁的极大兴趣,并带动了《神曲》各种法文版、评论性作品、专题杂志以及相关绘画的快速增长。

但丁和贝亚特丽齐

在绘画领域,但丁《神曲》的影响无处不在,为艺术家在壁画、木刻、水彩、油画等方面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亨利·霍利迪(Henry Holiday)是拉斐尔之前的英国著名画家,他在1884年创作了油画《但丁与贝亚特丽》,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画中所描绘的是但丁和贝亚·特里奇在佛罗伦萨三位一体桥的一次偶然相遇(这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两次相遇之一)。贝雅特丽齐一身白衣,优雅端庄,与女友同行,而但丁站在一旁,极力掩饰内心的激情,也因为贝雅特丽齐的有意冷漠而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画面中的整个场景,正如但丁在《新生》中描述的那样:

在一片赞扬声中,她走过去了,

但她全身上下都散发着谦逊和温柔。

看来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来自天堂。

只是为了显示奇迹降临人间。

她的可爱让人眨眼,

一股甜蜜通过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里,

如果你没尝过,你永远不会明白:

从她的嘴唇来看,似乎是微微散发的。

充满爱的柔和氛围,

它敲敲你的心,命令道:“叹息!”"

但丁的梦

这一时期,同为拉斐尔前派的英国画家但丁·罗塞蒂也痴迷于但丁的主题,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在其代表作《但丁的梦》中,主要意象突出了《神曲》中的天堂,以及贝亚·特里齐带领但丁前往天堂的著名典故。在这幅画中,罗塞蒂用复杂的符号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画中,贝雅特丽齐两位侍女所穿的绿色衣服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希望,而画面前方的花朵和画面中央的天使之吻无疑象征着圣洁,画面右侧的红鸽子则象征着爱情。

罗丹的《地狱之门》

在雕塑领域,但丁的《神曲》深深影响了一代大师罗丹的创作(罗丹在雕塑史上的地位就如同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根据神曲《地狱》,罗丹花了37年时间创作了著名的雕塑群《地狱之门》。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活,他分别为情欲、恐惧和理想雕刻了186个不断挣扎和自我折磨的形象。其中既有矫健的身体,也有柔美的裸体,他们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作品,《思想者》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的另一件举世闻名的雕塑杰作《吻》也来源于《神曲》的情节,但丁在其中描述了弗朗西丝卡和保罗的爱情悲剧。于是,罗丹塑造了一对对世俗诋毁绝望的情侣,让幽会中激情拥吻的瞬间定格为永恒。仔细观察这个雕塑可以发现,人类雕像的皮肤极其光滑柔软,与他们所坐的粗糙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股生命的激情通过一个吻流遍两人的全身,观者有一种炫目的震颤效果。

罗丹的吻

神曲和音乐

19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浪漫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之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的艺术,由此,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灵感的标题音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自《神曲》问世以来,作曲家们一直在创作各种形式的以此为主题或背景的音乐作品,其中李斯特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这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创作了许多以文学为主题的音乐杰作。

在1837的平安夜上,李斯特读到了神曲《地狱》,他立刻被但丁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所吸引。从那以后,这些想法和幻想就一直萦绕在李斯特的脑海里,他尽力去表达它们。终于在1849年完成了《但丁读后感:奏鸣曲式幻想曲》(后称为《但丁奏鸣曲》)。这是一首钢琴奏鸣曲,收录在《意大利旅行岁月》中,是其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作品。这首钢琴代表作以著名的三和弦主题开始(这个音程被认为是“音乐中的魔鬼”)。作品没有表现但丁对地狱之门的刻画,更多的是表现诗人对这些被诅咒的灵魂的祈祷,让他们与他对话。李斯特高超的钢琴技巧可以和柏辽兹对管弦乐队的运用相提并论:他用钢琴创造了交响乐般的声音,是文学和音乐结合的典范。

李斯特的但丁交响曲

1850年,李斯特读完了整部《神曲》,在给理查德·瓦格纳的信中写道,“就像维吉尔和但丁一样,你为我指明了通往声音世界神秘领域的道路。我全心全意地告诉你,我将以永恒的爱为你呈现一部作品。”这是著名的但丁交响曲。1857年,李斯特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场演出。大概是被李斯特的深情感动,瓦格纳后来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成为音乐史上的佳话。在但丁的交响曲中,李斯特和但丁一起开始了地狱、炼狱、天堂的奇幻之旅,同时刻画了自己的特征和属性,认同自己的宗教和信仰,画出了自己的自画像。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首创了交响乐,而但丁交响曲是这一新音乐流派的杰出代表。

和李斯特一样,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也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但丁和莎士比亚。所以柴可夫斯基对交响诗非常热衷,他沿袭了李斯特的创作特点,即不拘泥于情节的描写,而是以戏剧的主题为目的。由此,老柴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哈姆雷特》等一系列交响名作,其中根据但丁《神曲》改编的《里米尼的弗朗西丝卡》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交响幻想曲的形式与但丁《神曲》中的幻想气质高度一致。作曲家用但丁的《无限慈悲》描述了悲惨的境遇,并为这首不朽的诗篇做了直观的音乐插图。

1876年,沙皇的专制镇压了俄罗斯的土地。柴可夫斯基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读着《神曲》,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作曲家因其溢出的音乐思想而迅速写出了一部杰作。音乐在铜管和弦升起的冰冷云雾中开始,深沉的气氛把人带到了阴森可怕的地狱门口。同时,低音弦和巴松管在一个向下的装饰音后,奏出微弱的长音。它惊恐地听着铜管音乐传来的地狱之声,立刻变成了但丁在狱中的悲叹。之后,木管乐器和弦乐断断续续地演奏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半音,如此怪诞,就像是地狱里“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呼喊”。在这部大型前奏曲中,柴可夫斯基用高超的绘画技巧描述了但丁去冥界王国时的所见所感。

柴可夫斯基的里米尼的弗朗西丝卡

序幕落下,音乐进入三部曲组成的交响诗主体。第一部名为《地狱旋风》,灵感来自法国版画家古斯塔夫·杜雷的版画插图《地狱旋风》。老柴在看神曲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难忘的插画。在琴弦轻微的颤动中,旋风骤然升起,飞向尖锐的吹笛声。此时,低音弦和巴松管重复着一个侵略性的动机,地狱之主带领但丁进入了凄凉的监狱世界。从木管高音区传来痛苦的叫声:“地狱里的风暴永不停息,许多鬼在飘,在玩,在倒,有时挂在断脊和陡崖上,在哭。”

第二部分是《弗朗西丝卡的情歌》,轻柔的单簧管唱出了里米尼小镇姑娘们的心声。这个主题包含了一对恋人对幸福往事的回忆。然后,这个感人的主题被改了三次,表达了弗朗西丝卡和保罗之间的爱情,时而温柔深情,时而激情澎湃,就像那个女孩说的:“爱情,从前,不能让所爱的人离开。”但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被猛烈的满弦冲走了。随着定音鼓的猛烈打击,乐团粗暴地奏出了一声强音——暴君之刀,这对美丽的情侣倒下了。随着大号的一声长叹,悲伤的和声在死亡的寂静中渐渐消逝...与地狱的结局不同,老柴在最后的结局中并没有昏厥,而是用强有力的和弦为一对愤懑的灵魂猛敲地狱之门,给予他们幸福和自由,整首歌在强烈的抗议声中结束。

神曲和电影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戏剧、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自1911年焦赛普执导的无声电影《地狱》问世以来,无数影视作品根据但丁的《神曲》创作改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经典之作《七死生》(1995)。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了但丁的《神曲》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

电影《七死一生》海报

七宗罪的概念源于天主教,最初由希腊神学僧侣提出。是指人类的大恶,属于原罪范畴。它们是欲望、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和骄傲。电影里的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就是犯下这些原罪的人。然而,在一系列谋杀案发生后,经验丰富而冷静的警官萨莫塞(摩根·弗里曼饰)和血气方刚的菜鸟警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饰)陷入了破案之谜。在知道萨莫塞去图书馆看了但丁的《神曲》(也是多雷的绘本),了解了天主教的“七宗罪”观念后,凶手的作案意图逐渐浮出水面。伴随着巴赫舒缓悠扬的《G弦上的咏叹调》,萨莫塞穿行在一排排肃穆的书架间,仿佛在与凶手暗暗较劲。真的是“静听惊雷”。多少年过去了,这座经典的桥依然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然,这部电影因其精致的结局而成为经典。凶手约翰因为“嫉妒”杀死了米尔斯的妻子(以及她肚子里的孩子),米尔斯因为愤怒(冲动)受到了惩罚。愤怒的原罪影响了他的情绪,最后不得不承担杀人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但丁在《神曲》中对七宗罪的严重程度进行了排名。愤怒和嫉妒是仅次于傲慢的两大原罪,像一对孪生兄弟,在电影中也纠缠不清。整部电影,从开头的原罪构建,到最后七宗罪的完成,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环形结构。七天雨,七天凶杀,七宗原罪,诠释了影片阴郁的基调。结尾萨莫塞的独白令人印象深刻:“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之奋斗’,我只认同后半句。”

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也是但丁的超级粉丝。根据他的小说《但丁密码》改编的同名电影(2016)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但丁和《神曲》上。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ferno”,即“地狱”,出自但丁的《神曲地狱》。影片中的激进科学家为了让人类能够长久生存,不惜发动瘟疫,通过瘟疫“毁灭”地球上的大部分人类,从而保证小部分幸存者能够更长久地延续人类物种。这个理论的基础是《神曲》。被瘟疫伤害的人类是地狱,人类只有通过地狱才能到达最后的天堂。

电影《但丁密码》海报

作为一部悬疑电影,解密当然是核心。在这里,我们跟随镜头穿越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等欧洲历史文化氛围最浓厚的著名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兰登教授(汤姆·汉克斯饰)用冷知识一步步解开谜团。其中,波提切利的一幅画在但丁的密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就是地狱地图。这幅画完全符合但丁《神曲》中对地狱的描述。它的整体构成就像一个上宽下窄的大蜂巢,里面全是可怜巴巴的小人。在影片中,兰登博士对这幅画非常熟悉,并通过画面中的一些细微差异,解开了隐藏的重要谜题。

熟悉但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是被政治弄得无家可归的,但他是块硬骨头,有一流文艺人的历史敏感。他漂亮地拒绝了部队领导的条件,说他永远不会屈辱地回国。但丁写道:“我应该以诗人的身份归来,在我受洗的地方戴上桂冠……”于是《但丁密码》把这句话当成了一个谜,兰登博士找到了但丁受洗的地方——桑吉欧瓦尼洗礼池。但丁死后,只有死者才被允许回到故乡。他的死讯被放在了著名景点“佛罗伦萨旧宫”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个细节在影片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无论艺术、音乐还是电影都无法取代但丁《神曲》的原著。但是,如果能通过这些各具美感的艺术形式对但丁产生兴趣,进入《神曲》深邃的奇幻世界,仍然是阅读经典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蒙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