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的起源

银——因矿而得名,因企业而设市。

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开采兴盛,官方在此设立开采提炼机构“银厂”,称为“日出争金”、“积销金城”,白银因此得名。

银的起源

西尔弗是个美丽的名字。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据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有“嵩山南麓矿炉20座”,矿址30余处,矿工达3000至4000人,官方在距城10公里的凤凰山、霍焰山、铜厂沟设立采矿组织“银厂”。白银市由此得名。

白银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6处。说明5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畜牧业和农业。西汉以后,境内设祖礼、殷茵、卫为三郡,这是白银地区设郡的开始。西魏至唐代,属古徽州之地。唐末至北宋初,属吐蕃所有。北宋以后,长期是宋、西夏、金战争的前沿。明置卫和会宁县。青石洪水县(今景泰县)、达拉池县(今平川区)。至此,我国共有四个县级行政单位。民国后,达拉池被废除,分县,形成靖远、会宁、景泰三县的建制。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白银就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唐朝贞观年间,徽州因为食物丰富,土公驼绒、棕野马、皮鞋、鞍毡、鹿舌、鹿尾,改名为苏州。“颜路相向,桑麻为野,世人称富为陇右”。说明白银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白银地区盛产金、银、铜、铅、锌、锰等矿产。民国时期,白银是人民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1936 10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会宁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9年9月白银解放。从此,在中国的领导下,白银人民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白银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辟绿洲,兴建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繁荣,社会发展蓬勃,在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白银区历史悠久,万强乡莲花山南麓的齐家文化遗址表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先民。独建城最早建于1600年前驻扎在牧区的鲜卑赤甫,后来成为西秦赤甫的都城,一度统治整个陇右地区。是西秦时秦兴县的县衙所在地。

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主要居住着羌人。

秦末汉初,为匈奴游牧之地。

西汉武帝六年(111),该地属汉疆域,划归无为县。

三国时期属无为郡,无为县。

西晋初,该地区居住着鲜卑秃子。西晋末年,仍属金代无为县。

东晋艺兮五年(409),西秦从木堡(今临夏)迁都都监城(今某露天矿遗址)重新出发,设立秦兴县,属区。

南北朝时,先后划归北魏平凉郡、西魏徽州、北周会宁。

隋朝初,该地划归无为县。杨迪大业三年(607年)设会宁县,区属之。

唐初,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李惠府乌兰(今靖远)县属陇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所占。

北宋景祐元年(1034),境内为西夏犀首军监区。

南宋宝卿二年(1226),蒙古军队入关灭西夏,境内居住蒙古人。

元朝统一中国后,属甘肃永昌道西宁府。

明代属陕西甘州卢静卫(今靖远)。

清代斯隆镇隶属兰州府靖远县,水川镇、万强、王献、武川乡隶属兰州府皋兰县。

民国初,疆域属岚山道靖远县、皋兰县、洪水县。民国17年(1928)废弃,直属于甘肃省政府。22年(1933),设立景泰郡,并置洪水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其管辖范围仍属靖远、皋兰、景泰三县。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1958年4月,白银升格为地级市。1961年11月,设立白银市郊区;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郊区更名白银区,划归兰州市。1985年8月,恢复白银市建制,白银区划归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