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对联的习俗始于何时?

春联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经过历朝历代逐渐演变发展,到明清时期变得极为流行,包括现在,春联也是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活动。

追根溯源,在秦汉时期,当时的人们有这样一个习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侧悬挂桃符,即两块桃木制成的木板,然后在木板上刻上驱魔将领,即申屠和?雷宇,据说他们可以保护房子的安全,赶走邪恶的灵魂。这就是对联的最早起源。

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在红木牌匾上书写文字来代替画像。据记载,历史上已知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大师孟昶于964年除夕贴在卧室门上的?元旦在余庆,嘉杰诺。长春?这一个。在宋代,贴春联是一种常见的习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提到,千家万户总要以新桃换旧桃。因为对联的前身是符涛,所以诗中用符涛指代对联,直观地印证了当时贴对联的盛况。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推崇对联。当他建都南京时,他命令所有官员和普通百姓在春节时在家中贴对联。他自己出门微服私访,喜欢挨家挨户看对联。这使得对联一度成为当时文人雅客追求的时尚之一。到了清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普及程度不亚于唐诗,诞生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随着任何时候文化的交融,春联也传播到了海外。如今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国家也有贴对联的习俗,可见对联已经成为流行的民俗之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