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73岁的漳州土楼专家曾武岳认为,福建圆形土楼起源于九龙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是漳州先民抗日的产物。土楼是明代九龙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的漳州人在浴血抗击日寇中创造的。它最早的出现应该是在明朝嘉靖年间。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史料中得到证实。明嘉靖六年(1527),陇西县令刘天寿主编的《陇西县志》中没有“土楼”一词,但明崇祯六年(1623)《海城县志》记载了嘉靖三十五年陈冰(1556)。《明万历元年(1573)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古旧时髦的土堡不多...自嘉靖四十年起,各地盗贼如雨后春笋,民间群起筑土墙土楼,尤以沿海为甚。”陇西、漳浦、诏安、海城的土城堡、土楼数量一一列出。这是“土楼”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当时的平和、龙岩、漳平都没有土楼的记载,属于漳州府。可见,嘉靖年间,土楼仅分布在九龙江下游两岸。明日元年(1621-1627),陇西秀才陈天定给漳州知府石邦耀写了《北溪纪胜》一书,说当时“烟火密集,楼阁对峙”,龙岭(今华安县华丰镇)以下的村落“筑有山堡”,可见当时九龙江中下游的建筑时至今日,在九龙江中下游的天宝、尚平、仙都等地,仍保存着明嘉靖至清初的土寨围楼,就是明证。土楼之所以最早出现在九龙江下游,源于民众为应对日军的突然入侵而采取的自卫措施。当时敌人从海上登陆,迅速沿九龙江向内陆移动。官兵们猝不及防,无法自保。人民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地取材,建造土堡和土楼来抵抗。这从黄文豪写《土楼颂》的时候就可以体现出来。黄文豪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升任,次年升任第一。嘉靖陈冰同年,日本人开始大规模骚扰漳州。当时,人们争相建造城堡,黄文豪是土楼诞生的历史见证人。这首《土楼颂》真实记录了土楼诞生的原因。“依山为城,砍柴为兵”指的是地理环境和修建土楼的原因,“隔层连空堡”,说明闽南的低层会馆已无力抵御日军的入侵,只有多层城堡才能保命。清康熙年间的《漳浦县志》也明确指出:“土堡之所以有之,多是由于民患下季赦贼盗,故权贵引民依危筑堡,以防贼伤耳。”土楼的原型是官方的卫城。南京怀远楼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华侨所建。龙岩市中镇有土楼260多座,是福建土楼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清代“烟商大款”所建。由于南京和永定的土楼数量密集,所以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