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活在什么朝代,发明了什么东西,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毕昇

毕昇(?-1051),营山县草盘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人宋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排字印刷术(沈括的《孟茜笔谈》说:“清代,用布的毕升为活字”),在当时印刷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毕升的一生

关于毕升的生平及其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除了沈括在《孟茜笔谈》中的记载外,没有第二份文献。

沈括只说自己是一介平民,籍贯、身世根本没交代。所谓布衣,字面意思就是没当过官的普通人。之前对毕升的职业有各种猜测,但最靠谱的说法是毕升应该是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刻技术的人才能成为活字的发明者。由于毕升长期从事雕版工作,他发现雕版最大的缺点是每本书都要重新雕版,不仅耗时长,还增加了印刷成本。如果换成活字版,刻一副活字就可以印任何一本书,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做活字的工程更大,但是以后印刷书籍还是很方便的。正是在这种启发下,毕升发明了活字版。

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也没有说明。我们只知道毕升死后,他制作的泥塑被沈括的侄子收藏。从这一点,我们推断毕升和沈阳要么是亲戚,要么是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也可能是杭州人。杭州当时是雕版印刷发达地区,这里发明活字印刷术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说毕升的后人因用活字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牵连九族,侥幸逃脱的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一个叫毕家铺的地方,田姓、万姓也不少,但没有毕姓。

1990年,英山草盘五桂村毕家坳发现毕胜墓碑。毕家铺陵园位于城西3公里,南1公里处,被称为丞相毕,东15公里处有丞相毕汉儒墓。受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湖北省文管委等单位委托,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树清等28位专家学者鉴定。

北宋仁宗元年至八年,即吴公1041-1048年间,一个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根据沈括的《孟茜笔谈》一书,毕升的活字印刷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在粘土制成的小方块上雕刻个别的字,然后放在火上使劲烧,成为陶器活字。通常,这些陶器活字被装入纸袋,按元音的顺序排列在木格中。其次,根据手稿,选择所需的陶器活字,排列在铁板上,字下垫一层脂蜡和纸灰,放在火上烤,待脂蜡融化后再用另一块铁板压,这样字就会平整光滑。铁板冷却后,排列好的文字就会固定在铁板上,这就是排版。最后一步是油墨印刷。印完之后,再把铁板放在火上,等脂肪和蜡融化了,就可以把活字挑出来,装回纸袋里,放在木棚里再用。

沈括比毕升小十岁,是同时代人。而且毕升制作的陶器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孟茜笔谈》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准确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约翰内斯·古腾堡来自西德。他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约公元1440-1448年,比毕升发明陶器活字印刷术晚400年。

活字印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和任何发明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其社会需求、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由于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文化繁荣,都需要信息快速大量传播。活字印刷术的产生是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需求提出的问题。印刷必须使用纸张和墨水。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油烟、松烟。纸和墨水的发明为活字印刷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自战国秦汉以来,篆刻、拓印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中的“印”字本身就包含了两层意思:印章和印刷;“刷”这个词是这种拓印和着墨过程的名称。印刷术的命名揭示了它与印章和拓片的亲缘关系。印章和拓片是活字印刷的两个起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战国时期,私印就非常流行。当时,它被称为“Xi”。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刻国玺。从此“玺”字被封建帝王垄断。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印章,普通人的印章只能叫印章。汉代盛行篆刻。起初的印章多为凹负字,用于印泥。后来纸普及了,印章泥逐渐失效,水印取而代之,凸正字增多。Seal创造了一种从反刻字符获得正字法的方法,杨雯seal提供了一种从杨雯反刻字符获得正字法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就很小,只能容下姓名或官阶等几个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家有一派讲究记谱法。他们在桃和枣上刻下长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道教有抄本120字。可见当时我是可以通过盖章来抄一篇短文的。这其实是雕版印刷的先驱。

拓片是印刷的另一个来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那时候儒家经典都是老师口述,学生记录的。所以,同样的经典,不同的老师教的不一样是必然的。汉高祖Xi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立碑,把所有重要的儒家经典都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避免从石雕上抄写经文的劳动,人们在4世纪左右发明了拓印古迹的方法。在纪念碑上拓印的方法很简单。将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盖上吸水的厚纸,用刷子轻敲,直至纸张沉入石碑上的刻孔。然后,把外面的厚纸拿下来,用棉絮或丝棉拍打,蘸上墨水,轻轻地均匀地刷在薄纸上。等薄纸干了,拿下来,就是一张黑白的复印件。这种拓印的方法和雕版印刷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碑文上的字是阴中凹,而雕版印刷上的字是阳中凸。石碑上的字是用草书写的。拓贝提供了一种从正字法获得正字法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把石碑上的字刻在木板上,然后流传开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诗中说:“彝山之碑为野火所烧,枣木肥而扭曲。”这和雕版印刷差不多。

到了唐代,篆刻和拓印两种方法逐渐发展融合,产生了雕版印刷。唐穆宗长庆4年12月10日,即公元65438+825年10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当时扬州、越州一带到处都有人“编书鼹鼠”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在街上叫卖或以茶换酒。“莫勒”正在印刷。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雕版印刷记录。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使苏峰的报告,下令禁止私刻历法。苏峰在报告中说:“每年中共中央天台邀颁布新历书之前,私印历书已遍布天下。”可见当时从事雕版印刷的人很多。1900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末题为“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君为二房夫人所作”。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这本书是一张纸的形式,大约1.6英尺长,由七张印刷纸组成。前面是一扇门的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孤独的花园里谈论一棵树。其余的印在金刚经全文里。这张纸的图文非常精美,雕刻手法精致而简单,可见当时的印刷技术相当精通。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加,每印一本书就要刻一次板,耗费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因此,提出寻求一种更简单、更经济的印刷技术。到了晚唐时期,已经有数以千计的佛像手卷重复印着一个佛像印章。过去,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和新疆发现了大量这种数以千计的佛轴。大英博物馆有一幅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有468尊佛像。另外,在刻字的过程中,难免会刻错字。刻错一个字,浪费一块板,很可惜,也很浪费。聪明的工匠想出了一个补救办法,就是用凿子把错别字抠出来,然后用一块同样大小的木头把字刻上去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虽然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确实凝聚了历代众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书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晋朝初年,府中藏书29945册。南北朝时,梁元帝在江陵藏书7万余册,隋朝在嘉泽堂藏书37万册,是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的最高藏书记录。

除了官书,私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代的郭夫人,藏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一个人就用了三十辆车来运书。

印刷术发明之前,只有郭夫人和张华这样的政府和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书,普通人能拿到一两本也不容易,因为当时的书都是手稿。抄这么多稿子需要多少人力啊!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

历史上往往是这样的,一项科学发明,只要是社会急需的,有生产的物质条件,就会出现。这就是雕版印刷的出现。

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社会上广泛使用印章和拓片。

有两种海豹:杨雯和殷闻。刻在杨雯的字是凸的,刻在殷闻的字是凹的。“如果你在杨雯使用印章,它会被印在白底黑字的纸上,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都比较小,印的字数有限。

碑文一般用阴体书写,显影的是黑底白字,不醒目。而且拓印过程复杂,不方便印书。但是拓片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片很多字。

如果取长补短,结合拓印各自的特点呢?当然情况不同。

受拓印两种方法的启发,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头锯成一块块的木板,把要印刷的字写在薄纸上贴在木板上,然后按照每个字的笔画,用小刀一个一个地刻成杨雯,让每个字的笔画在木板上凸显出来。木板刻好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时,先用毛笔蘸墨,刷在雕花板上,再用自纸覆盖,用干净的毛笔在纸的背面轻轻一刷,再把纸取下来,书的一页就印好了。逐页印刷后,装订成册,这本书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字印刷,所以大家称之为“雕版印刷”。

中国什么时候发明了雕版印刷?历史学家对此问题尚未达成一致,但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在唐代发明的。

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客观上产生了对雕版印刷的迫切需求。

据邵经邦的《洪》一书记载,唐太宗的皇后石收集了封建社会典型妇女的故事。我写了一本书叫《女人的规则》。贞观十年,大地长孙死了,宫里有人把这本书送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

贞观十年是公元636年。女子规则的公布日期可能是今年或以后。这是中国文献中提到的最早的版画。从这些数据中分析。也许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书籍,所以唐太宗想到了印刷女规。雕版印刷的发明肯定早于《女规》的出版。

到了九世纪,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刷书籍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有一位杰出的诗人,名叫白居易。他把自己的诗编成诗集——《白长庆集》,长庆四年(公元825年1月2日)十二月十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当时白居易的诗是“写抄”的,到处卖。

过去人们把刻石叫做“鼹鼠”,到了唐代,刻石又叫“鼹鼠”。“Moller”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雕版印刷。

《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刻印历书。这是怎么回事?据其他古籍记载,是这样的:当时剑南、梁川、淮南路的人。都是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卖。每年掌管历法的司天台都没叫过新历法,但民间印出来的新历法到处都是。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我们的东川使节苏峰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呼吁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如何禁止订单?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但民间所刻的历书仍然到处流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不止有一种民间印刷的历书。

黄巢起义期间,唐僖宗仓惶逃往四川。皇帝也逃了,当然没人来管禁止印历书的事。所以江东当地人自己编了历书卖了。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两个人印了一本历书,比日月晚了一天,发生了争论。当地一个官员知道后说:“我们都是做同一行业的生意。差一天半又有什么关系?”一本历书怎么会差一天?当地官员说的话真让人发笑。这件事告诉我们,光是江东就至少有两本印好的历书。

当时随唐僖宗逃入四川的刘辟在家训序言中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了很多关于阴阳、杂记、梦想家的书。这些书大部分都是木刻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仅印刷历书,还印刷其他各种书籍。

只有一本刻于唐代的书《金刚经》是咸通九年刻的。咸通是八六八年九年,离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种1000多年前的印刷品是如何存活下来的?这是另一个故事。

甘肃敦煌东南有鸣沙山。早在晋代,一些佛教徒就在这里开洞,雕刻佛像,修建寺庙。随着洞穴越来越多,佛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人们称之为“千佛洞”。1900年,道士王在修洞时,偶然发现一个封闭的暗室。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捆捆的纸卷,其中有不少是唐代抄的书,还有一本是唐代刻的金刚经。

金刚经长约一尺,高约一尺。这是一张由七张印刷纸制成的纸。卷轴前面有一幅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对弟子的说法的神仙故事,表情生动,后面是金刚经全文。卷内没有一行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印刷书。这幅画也刻在一整页纸上,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五代的时候,有一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朝四朝都是大官,是个卑鄙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的人出售的各种印刷书籍,除了儒家经典,就向皇帝建议在晚唐长兴三年用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 * *印了九种经书,用了四个朝代,用了22年才全部刻完,直到周的最后三年。

因为这种雕版影响很大,后来认为印刷术是五代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代,印刷业更加发达,刻书遍布全国。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刚性十三万件;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拥有超过10万册关于印度历史的书籍。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的规模。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有700多种,字体工整古朴,美观大方,此后一直为我国人民所查阅。

宋代普遍使用木刻,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刘进安贾公府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到印刷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本书只要刻一次板就可以印很多册,比手写快很多倍。

但是这样的话,你要刻一次板才能印一本书,还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也不可能快速大量的印书。有些书字数很多,往往需要几年才能刻出来。万一书印了一次没有再版,雕刻得再好的木板也完全没用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吗?

到了11世纪中叶(宋仁宗清朝时期),中国一位名叫毕升的发明家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印刷技术。

毕升用泥土做了一根长方形的长柱,上面刻着字,用火淬硬。这是一个一个活字。印刷书籍时,准备一个铁板,在上面放上松香和蜡,铁板周围有铁架。铁架密密麻麻都是活字,一个铁架就是一个版本。然后在铁板下用火烤,让松香和蜡融化。另外,用平板压在排列好的活字上,把字压平,一个活字板就排列好了。它和雕版一样,只要把字着墨,就可以印出来。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个负责印刷,一个负责排版;当一个纸板被打印时,第二个纸板就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快。

毕升每字刻几个字;用汉字刻上20多个不熟悉的字,然后临时刻上,用火烧掉,非常方便。印完之后把铁板放在火上加热,让松香和蜡融化,活字就可以拆下来下次用了。

这是活字印刷的最早发明。这种粘土类型称为粘土类型。相比今天毕升发明的印刷术2,虽然很原始,但活字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制作活字、排版、印刷——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对印刷术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孟茜笔谈》中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朝鲜人民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刷书籍,后来又用木活字印刷书籍。13世纪,他们首先发明了用铜活字印刷书籍。中国用铜活字印刷书籍比朝鲜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和铁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