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地级“河池市”而不是地级“益州市”?
今天,笔者向读者说明,河池市,一个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地级市。说起河池市,广西人都知道,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但河池人都知道,这个地级市几乎都叫“益州市”,而不是“河池市”。由于历史原因,笔者将一一向读者说明。
1.今日地级“河池市”历史:
讨论:为什么是地级“河池市”而不是地级“益州市”?那么笔者首先要从“河池市”这个层面的历史来说明。
作者简单的说,今天的地级“河池市”在古代一直被称为“益州”或“清源府”。益州或清源府所在地,在益州市(今改为益州区)。
(一)唐朝:建立“益州”
①笔者翻阅相关史料记载,发现益州最早设置于唐代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河池市设置益州、龙水县,益州治龙水县。
(2)但是,益州到底有多少县是我不知道的,因为相关的史料记载太少了。
(3)这是河池市第一次设“州”,是河池市建州的开始。
(二)宋代:“益州”升为“庆元府”
(1)南宋五年,即公元1264年,宋理宗赵云升为“益州”为“庆元府”,统治宜山县。读者不禁好奇,宋代的“州”和“郡县”到底是什么样的行政级别?
(2)对宋代的行政区划作了概括性的研究:陆府、州县。即宋代的“道”相当于后世的“省级行政区”,“府”、“州”相当于后世的“地级行政区”。其中“福”的位置略高于“周”。到了宋代,只有国都、首都、皇帝出生、居住和巡视的地方、重要的州才可以改为府。
③由此,笔者认为“清源府”(今河池市)在宋代的地位是相当高和重要的。
(3)元代:在今河池市,设置“清源路总督府”。
①元朝时,今天的河池市有两个“地级行政单位”:“庆元安福司(管理宜山县)”和“南丹绥靖司(管理南丹县)”。
②之后,“庆元安福司(管理宜山县)”升级为“庆元道总督府”,政府仍管理宜山县。读者看到这里,不禁好奇,元朝的“道”究竟是什么行政级别?
(3)笔者粗略研究了元朝的行政区划:以省-道(直隶府、周志立)-州、州-县四级划分体系为主。所以元朝的“清苑路总政府”介于后来的“省级行政区”和“地级市行政区”之间。
(4)明朝时,“清远南(今河池市)丹溪洞军民绥靖部”改为“清远府”,辖宜山县。
(5)清朝时期:
笔者发现,河池市在清代至少属于四个“地级市”。
(1)金城江区、宜州区、环江县、罗城县、东兰、巴马县、凤山县、都安县、南丹县、天峨县隶属清原府(辖宜山县)。
(2)罗城县的一部分,属柳州地区。
(3)天峨县的一部分属于司城府。
(4)巴马县部分属于思恩府和百色直隶厅。
⑤凤山县部分属司城府、百色直隶厅。
⑥都安县部分属于思恩府(安定土检署)。
⑦大化郡属思恩府(都阳土检署)。
(6)民国时期,设立“义山民兵区”、“第十行政监察区”、“第十二行政监察区”。
①在今天的河池市,设置“宜山民团区”,区治仍为宜山县,下辖8县。
(2)今河池市,设立“第十行政监察区”,区治仍为宜山县,辖8县。
(3)在今天的河池市,除了原来的“第十行政督察区”(辖宜山县)。另设“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凤山县,辖东兰、万钢县、凤山县、乐叶县、天峨县。
可见,凤山县作为民国时期的“地级行政区”,也过得不错。那么“万港郡”呢?今天的河池市和广西已经没有“万岗县”了。笔者查阅相关史料记载,发现“万岗县”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前身。
2.今天的地级河池市的设立:
(一)“宜山地区”: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河池市仍沿用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清远”名称,并在今河池市设立“清远特区”,区治也设在旧传统的“宜山县”(特指宜山县清远镇)。
②后“清原地区”改为“义山地区”,辖九县。
③为什么改成“义山地带”?
笔者认为:1。“宜山”这个名字和“清远”一样古老,“宜州”这个名字比“清远”更早出现。2.“义山”在历史上一直是“清源府”的政府,也是深入人心的。3.“清远特区”辖“宜山县”,干脆改名为“宜山特区”。
(B)扩大“宜山区”:
(1)1952年8月,柳州区实际撤销(我想当时柳州人心里一定是“爽”的),所辖各县,除鹿寨县外,全部并入“宜山区”,“宜山区”所辖县数突然增加到15。
(2)笔者发现,这是历史上河池市管辖面积最大,所辖县最多的时候(即今天河池市和柳州市的大部分)。可以说,这是“义山特区”(今河池市)最辉煌的时候。
③“宜山地带”移至今柳州;
①1958年7月,“宜山特区”办公室迁出宜山县(现宜州区),迁至柳州市。“宜山区”也改名为“柳州区”。
笔者以为,这个时候,就轮到河池人,尤其是宜州人(当时的“宜山特区”)心里“爽”了,爽了,爽了。“义山地带”是怎么跑掉的?你是怎么逃走的?“义山区”跑了,那么原来的“义山区”是什么?
(D)新区成立,命名为"河池区"
(1) 1965年5月18日,国务院在原“宜山区”地区(现河池市辖区)设立新区,命名为“河池地区”。“河池区”由河池县金城江镇管辖,现为河池市金城江区金城江镇。
②“河池专区”管辖10个县。也是在这个时候,河池市的版图从15(宜山地区时期1952)的辉煌县缩小到了10的原县,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
㈤设立地级“河池市”:
①2002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河池地区,设立新的地级河池市。
(2)河池市,地级市,辖11个县(市、区)。
3.为什么是地级“河池市”而不是地级“益州市”?
(一)我认为距离因素:
(1)新设立的地级市,其距离(或其管治)势必与柳州市拉开距离。
(2)作者阐述了今天河池市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今天的河池市和柳州市合并(1952“宜山区”时期),两兄弟再次分家。
(3)因此,新设立的地级市必须远离柳州。远离柳州市的结果就是远离宜山县(原“宜山特区”)。
(4)而且新的地级市离宜山县(原“宜山特区”市)很远,那么这个新的地级市的名字就不太可能叫“宜山(或宜州)”了,因为市已经不在了。
(二)我认为地理因素:
①原宜山县(原“宜山特区”)1952原“柳州特区”并入“宜山特区”时位于中心。
(2)脱离柳州后,原宜山县突然脱离中心。柳州地区(柳州特区)划定后,其余地区中,原宜山县位于新地级市以东,可以说是新地级市以东。
③原宜山县不在新地级市中心,距离新地级市所辖的天峨县、南丹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县、大化县较远。笔者大概估算了一下,这些县占新增地级市的一半左右。
(3)除原“宜山”外,“南丹县”也合格。
①“南丹郡”:作者在对今天河池市的历史说明中说,元朝时,在今天的河池市有一个“南丹绥靖部”来管辖南丹郡。这个“绥靖部”相当于后世的“地级市行政区”。
因此,笔者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南丹县在历史上一直是“地级市行政区”,有资格入选新的地级市。
(3)但由于南丹县的地理位置偏北,新的地级市政府不可能选择南丹县。
(4)“凤山县”也合格:
(1)还是从作者在今天的河池市的历史前面解释过,民国时期,在今天的河池市还有另一个“第十二行政监察区”,辖凤山县,辖东兰、万钢县、凤山县、乐叶县、天峨县。
②在今天的河池市,“第十行政监察区”(辖宜山县)与“第十二行政监察区”(辖凤山县)并存。
笔者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凤山县在历史上也曾是“地级市行政区”,也有资格入选新的地级市。
④但笔者认为凤山县和南丹县一样,地理位置偏,凤山县位于新地级市以西,太靠西了。所以“凤山县”也被排除了。
(5)选河池县(今金城江区)
笔者认为选择河池县是因为它处于新城的中心。
②无论东西南北,“河池县”(今金城江区)都不远。其中心位置非常有利于新地级市的管理和发展。
而且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新地级市的前身已经叫“河池地区”,叫了“河池”的名字,有很大的优势。
由此,新的地级市最终落户河池县。由于地处河池县,新的地级市自然叫河池市,而不是宜州市。
4.其实当时新地级市呼声最高的叫“益州市”,据说差点成功了:
(1)笔者听河池市当地老人说。事实上,当时对新地级市叫“益州市”的呼声最高。
(2)“宜山”“清远”有几千年的历史。正如作者在对今天河池市的历史解释中所说,在古代,今天的河池市一直被称为“清源府”,其政府一直是“宜山县”。可以说,“依山”和“清远”早已深入人心。
(3)但在河池市,宜山未能争取到新区的名称为“宜山”、“宜山地区”。被河池拿下,新区称为“河池区”。俗话说,新地级市的名称由“河池地区”改为“河池市”是合理的。益山(益州)越来越没有错。
(4)从盛大的“州府”到“县”(而柳州在荣耀中被合并),短短几十年,当时的宜山(宜州)从云端跌落到云底,哭晕在厕所里。
(5)好在现在河池市行政迁到宜州(现宜州区),宜州感觉好多了。虽然地级市仍叫河池市,不叫益州市,但益州又干回了老本行:回到了“州政府”所在地。可见益州作为近千年的“州府”,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实力,也是深入人心,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