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绘画在17和18世纪是如何发展的?
Vouet (1590—1649)在意大利生活了13年。回国后,他成为路易十三世的首席画家,在法国的香槟、圣日耳曼昂和枫丹白露创作了大量壁画。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卢浮宫的《丰饶》、《拜庙》、《祭庙》中看到他鲜艳丰富的色彩、宏大的气魄、优美的圆形节奏、和谐的褶裥造型。
普桑(1594—1665)18岁赴巴黎学习雕塑和绘画,30岁定居意大利。1640年应邀回法国画枫丹白露宫和圣日耳曼大教堂,担任宫殿首席画师,领导装饰宫殿的工作。然而,这位法国画家的敌意和不合作态度最终让他愤怒了。《萨宾妇女被拔毛》、《摩西被拯救》、《诗人的灵感》等作品,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古典大师不仅崇尚古代艺术,而且善于发现自然之美。服从感觉,尊重理论;既有娴熟的技巧,也有高昂的热情。《阿卡迪牧羊人》以一块石碑为画面中心,上面的铭文指出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堂。几个尽力辨认字迹的牧羊人或站或跪,圆形的构图让人体和优雅的风景构成了一个诗意和谐的世界。普珊晚年最杰出的作品是历史风景画《四季》,其中《冬天》特别巧妙的选取了圣经中的大洪水场景,奋力逃生的人们强化了寒冷和悲惨的气氛。这位被视为最正统的画家,其实是最勇敢的创新者。他那种情景交融、意味深长的画风,以及画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愧为那个时代所有画家的楷模。
le Sueur(1617—1655)让人很难相信他没去过意大利。事实上,他从未离开过法国。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有那种让人觉得亲切可及的质朴自然。《朋友的聚会》在氛围渲染上有卡拉瓦乔的韵味,《三英》有卡拉奇的美。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要模仿莱克塞尔的优雅和朴素是极其困难的,就像要模仿普珊的构图的神韵和完整一样。"
勒布伦(1619—1690)在法国创造统一的艺术风格方面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65,438+05岁去了威埃的画室,23岁和苏珊去了罗马。在上述两位大师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那个时代绘画技法的精髓。他的油画代表作《塞格部长》气势磅礴。画中人以春风为傲,雍容华贵,服饰华丽,坐骑华丽,马侧两排随从错落有致,动态表情变化多端。无论是小牧羊人的来访,还是巨大的亚历山大和波罗斯,都说明画家善于处理人物众多的场景。在担任首席宫廷画师的同时,他还领导了美术学院和戈布兰挂毯厂,主持了凡尔赛宫镜厅和卢浮宫阿波罗厅的装饰工作,建立了以普珊古典主义为基础,从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官方风格
暮年,本来荣誉满满的勒布朗,因为Mignaxd(1612—1695)的出现而黯然失色。这位冉冉升起的明星从意大利一回来,就因他的女性肖像和大型天顶画而出名。他的画《瓦尔代格拉斯教堂的天堂》有200多个人物,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天顶画。《葡萄的圣母》写得很精致,人物的尊严和纯洁与拉斐尔相差不大。
与上述画家相比,瓦伦丁(1591—1634)和伊贾图尔(1593—1652)受卡拉瓦乔的影响更大。瓦伦丁很小的时候就去了意大利。他用黑色画出厚厚的阴影,把音乐家、卫兵、赌徒和吉普赛女人放进去。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好而朴素的印象,在算命先生和音乐会参加的聚会中是无与伦比的。《所罗门的审判》生动地刻画了所罗门王,一个惊恐万状脸色苍白的母亲,一个极度惊恐的婴儿,一个密切关注两个女人反应的勇猛战士。拉图尔以烛光和火炬为艺术表现的核心,充满了独创性和神秘感。它的构成往往令人惊讶,其技术的简单性也令人惊讶。《灯前的玛德琳》以其若有所思的面容和捧着骷髅的双手,代表着善与恶的决斗,在黑暗中显得格外生动。木匠的圣约瑟夫用大视角突出了木匠倾斜的头和坚硬的手,而让其他一切都淹没在阴影中。一个拿着灯的小孩近乎扁平的脸,让画面变得异常诡异简单。《寡妇伊莲娜照顾圣塞巴斯蒂安》是画家最后的作品之一。蓝色的长袍似乎在火红的色调中颤动。简洁笼统的艺术处理和明暗、动态的对角线排列,让气氛悲壮到了极致。
比较忠实于传统,不受意大利影响的法国画家代表应该推尚佩恩(1602-1674)和勒纳因兄弟(安东尼,1588-1648;路易斯,1593—1648;马修,1607—1677)。香槟出生于布鲁塞尔,1628定居巴黎,成为女王的画家。他的画像严谨、有力、生动,令上流社会趋之若鹜。在卢浮宫神奇地展示的一个男人和画家女儿的肖像继承了克洛伊和他儿子奠定的传统。勒南兄弟年轻时生活在父亲的农场里,对农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他们经常一起画画,署名是雷南。其中,路易斯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笔下粗砺的农民形象和淳朴的乡村环境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农家饭》《农家乐》虽然没有缤纷的色彩,却很感人。技法之简单,画家感情之崇高,除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大师米莱和柯罗,可以说无人能及。铁匠铺和干草车(画也可能是安东尼做的)根据画面需要随意布置光线,类似伦勃朗的《夜巡》。
Lorrain (1600—1682)在意大利过着平静的生活,他的画和其他人一样平和清澈。开阔的海平面总是给天空留下一个巨大的位置,而近景总是有背光的海边,有罗马式的建筑、船只和人物。《埃及艳后》在塔尔萨登陆,《尤利西斯》把克丽丝还给父亲,《在圣保罗寄宿》都是同一个颜色,安静美好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
18世纪法国绘画的领先地位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它的画家们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需要与女性的礼貌交流,聪明幽默的举止,更轻松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洛可可的色情艺术统治了18世纪的上半叶。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目标,描绘裸体或半裸的女性和精致华丽的装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和杜巴利夫人,主宰了宫廷,使美化女性成为一种压倒性的艺术潮流。一方面难免华而不实,自命不凡,缺乏神力的感觉;另一方面,法式的轻盈和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主题。愉快、亲密、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代表是爱德华多、鲍彻和弗拉戈纳。
花朵(Wateau,1684—1721)年轻时家境贫寒,曾经靠给画商送画为生。法舟Xi泰岛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它描绘了一群恋人离开神话中的爱情岛,回归现实生活。每个角色的手势都被赋予了与爱情相关的象征意义。画家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在笔法中运用奇妙的色彩,从而树立了一个精致苗条的女性典型形象。爱德华多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戏剧为题材,但格桑画店是个例外。为了“动动手指”,这幅杰作在几个半天的时间里就被画了出来,作为他朋友在圣母院桥上的画店的招牌。画中有不同阶层的人,卖家的忙碌和认真,买家的专注,生动无比。它如此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以至于人们看到盒子里的油画时,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太阳王”统治的结束。小丑爱德华多的另一幅画最初被用作招牌。画中的主角是一个流动剧团的演员。他一身白衣,麻木的外表下隐藏着内心的悲伤。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华多的轻音乐艺术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对演员和所有取笑人的艺术家的深切同情,是华多对其他洛可可画家高的原因。
鲍彻(1703-1770)被称为神童。从意大利回国后,受到蓬帕杜夫人的高度赏识,先后担任美术学院教授、首席宫廷画家和戈布兰挂毯厂厂长。真是一帆风顺。他技巧纯熟,画得快,大型作品多,能运用鲜艳的色彩和新颖的手法,把古典神话的主题画得很美。《洗澡的狄安娜》中所画的女性身体,在风景的映衬下,明亮耀眼。素描中弱化明暗对比,加强色彩透明感的手法,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印象派。《裸女(O 'Morfi小姐)》大胆而感性,床上鲜艳的绸缎也最适合路易十五的宫廷,足以代表洛可可风格。在以神话为题材时,鲍彻倾向于滥用玫瑰色和天蓝色,人物苍白而鲜艳的红色也浮在表面。但是,如果在他面前有一个真实的物体,他的画面突然显得充满活力,和《午餐》、《带磨坊的风景》和《维纳斯和火神》的作者完全不同。
弗拉戈纳(1732—1806)是社交巴里夫人最照顾的画家,擅长以迷人的身材和奢华的衣着炫耀自己的笔。《秋千》画中的女孩故意踢掉自己的鞋子,想为为她荡秋千的男人捡起来,这是取悦女人的巅峰。《浴女》构图突兀,女体似与云、树、河急速旋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提伯尔瀑布”是一个突兀而独特的创作。强烈的光线照射在阳台上的衣服上所产生的闪光和丰富,甚至可以和两个世纪后的山水画相媲美。但弗拉戈纳最擅长的是人像,大片的厚重色彩和飞扬笔触与传统技法大相径庭。像狄德罗、雷丁和舞女吉马尔这样的画作,仍然以其奔放的技巧而广受欢迎。
勒莫因(1688 ~ 1737)和瓦伯(Coypel,1688-1772)沿袭了爱德华多和鲍彻的风格,用仙女壁画和粉色女体装饰了巴黎的大量宫殿和宫殿。前者的《赫拉克利乌斯和俄斐》和后者的《老人画像》都表现了素描的严谨和绘画的大胆沉着。
法国肖像画从17世纪向18世纪过渡的代表人物是里高德(1659-1743)和拉盖利埃尔(1656-1746)。Ligo为国王画了一幅标准的肖像画,他的代表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气势磅礴。Raggelli El拍摄了上流社会的照片。他的代表作《画家和他的妻女》生动地表达了他家庭的亲密与和谐。以女性肖像画闻名的纳提尔(1685—1766)能画漂亮的贵妇,如戴珊伯爵夫人。娜姐的女婿Tocque (1696—1772)可以让女士们更加迷人。《莱金斯卡女王》是宫廷肖像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IJa Tour (1704-1788)和Perronneau(1715-1783)不仅在油画上与他们不相上下,而且使色粉画的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感官敏锐,语气微妙,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在现实的基础上美化物体。
随着对洛可可风格的猛烈抨击,对艺术的美化逐渐让位于对生活的再现。与装饰画、历史画不同,风俗画、静物画以理性反对放任,回归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开创了一种新的风俗画的Creuse (1725—1806)在1761的沙龙上展出了《乡下订婚》,大获成功,它真实地展现了法国农村家庭最重要的事件。画中,小伙子送聘金时的恭敬,姑娘内心的喜悦和外表的羞涩,公证人的全神贯注,小姐姐的如胶似漆,大姐姐的嫉妒,都让狄德罗十分欣赏,认为“画中人各就各位。”格瑞兹非常重视主题的选择,如父亲的诅咒、被惩罚的儿子的归来、破罐子破摔等,都以优秀的艺术语言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受到大众的高度赞扬。然而这位“崇尚贞洁的画家”从1780开始,几乎全身心地投入了肖像画。他感情真挚,风格灵动,色彩通透。《送牛奶的人》和《鸟死了》把普通女孩的心描绘得纯洁高尚,使宫廷画像相形见绌。
在路易十五时代,一切都很奢华,夏尔丹严肃的静物画变得更加圆润动人。画家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菜肴、鱼、水果、面包等极其平凡的东西,并从它们身上发掘出深沉的美。人们习以为常甚至不屑一顾的东西,通过点石成金,被赋予了隽永的诗意。它们是勺子、乐器、餐桌、蛋糕和高脚杯静物。夏尔丹的人物画也是博大精深的。《祈祷》只刻画了一个母亲和两个孩子,充分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性格情操。从市场回来的家庭主妇正气喘吁吁地靠在闪亮的旧橱柜上。自然的风格和写实的质感,让人在画中很容易感受到温暖、生活和时代气息,这是其他静物画家和风俗画家所无法企及的。
在山水画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维梅特(1714—1789),他的《罗托的灯塔和桥》在技法的大胆和色彩的鲜艳上都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说他们预言了意大利的科洛风光是不敢恭维的。罗伯特(1733—1808)画的是罗马废墟的景观,让古老的废墟带上了真实美丽的天空。《嘉尔乔》巧妙的构图,运用色调对比表现晚霞的新颖手法,显示了他非凡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