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1】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具有百年以上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今天的中山大学是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开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65438年至0835年,美国的彼得·帕克博士在广州设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姬伯医院,并于1866成立了医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1888年,格致书院由美国人在广州开办。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自整合清末以来在广州设立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师范大学、广东公法大学、广东公立农学院,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疑、思、明、持”。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命名为国立中山大学。20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有文、理、法、工、农、医、师大七个学院。1935成立研究生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2国家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和专业被分离出来,其中文理学部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同时,两所大学的医学院分开后,合并成立了专门的医学院,之后又合并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几经更名,最终命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他们继承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2001到1,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医学、药学、经济和管理等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1】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学术传统。著名医学专家、梁、、陈、、秦光宇、林书墨、周守楷、钟、、毛、、、李少珍等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56位一流教授,其中12人在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里有很多名家。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学校有四个校区,总面积6.17平方公里,分别位于珠江两岸和南海。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2010年在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171,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扩大。我校多项学科在国内外学术领域有较大影响。从2001到20011到12,我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学科在全球的数量已达65438+。排名全国第五,论文总影响力(总被引次数)达到126276次,全球排名399,处于前0.08%的位置;近十年来,我校ESI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为7.65次,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四。
历史、哲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一批学科巩固了国内优势,特色更加鲜明。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水平,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据美国ESI数据库统计,我校* * *有14个学科处于全球ESI学科前1%的位置,包括化学、临床医学、物理、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工程、植物与动物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毒物学、农业科学等学科。
中山大学还利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三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比如通过临床常见疾病的预警和早期诊断,促进临床和基础医学的交叉,通过行政改革和政府治理研究项目,促进公共管理和政治学的交叉,通过粤港澳区域合作项目,促进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和地理学的交叉。这些项目的建设探索了跨学科整合的机制,为组织跨学科力量开展同一科学问题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我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规划,利用相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如海洋科学等学科通过华南水产动物质量安全生物技术项目发展,新药研发等新兴学科通过基于华南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结构重建和筛选发展,进一步整合学科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安排发展一批面向国家和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学科和工程学科,使学科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
在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3》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排名第七。2013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百强排行榜中,中山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九,亚洲第51。
当前,中山大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将中山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文理医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
历史演变的第一阶段:从姬伯医局、格致书院到解放初期机构调整前(1866 ~ 1953)。
(1)北校区
姬伯卫生局改为私立夏格医学院
6月1835 165438+10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彼得·帕克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疗局,6月1859更名为“博仔医疗局”。1866年,姬伯医疗局迁址,正式命名为姬伯医院,这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教会医院。当年,美国医学博士贾(John Jia)博士和中国第一位留欧医学生黄宽(Huang Kuan)博士主持了该院医学馆的正式开馆仪式。1879年,姬伯医馆更名为姬伯医院附属南华学校。中山大学历史照片
中山大学历史照片(4张)1886孙中山以“逸仙”名义进入华南学堂学医,从事革命活动。1904更名为华南医学院,1930更名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也更名为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私立霞阁医学院合并[3-4]。
从广东光华医学院到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郑好等人创建了广东光华医馆。学校分别于1912、1928、1929、1952更名为民办广东光华医学院、广东光华医科大学、民办广东光华医学院、公办广东光华医学院[3]。
从广东公立医学院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立医学院成立。1915更名为广东公立医学院,1924更名为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随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1931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2)南校区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班德博士1887在广州创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姬伯医院及其附属医学院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姬伯医馆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方教育的先河。1907,学校改为岭南学校,开设医学部。后来学校变成了岭南大学;它的医学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私立大学。1927中国人所有。到20世纪30年代,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农、医、商等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与世界一些著名大学互认学历的著名大学。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是从沙基基金里布搬到四牌楼福音堂和花香园,然后1900搬到澳门。1904,永久校区位于广州东南十里的乐康村。此后,经历战争洗礼的岭南大学于1937年南迁香港,1942年北迁韶关。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回归康乐。
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两所学校:10月24日组织的黄埔军校和2月4日两大元帅令组织的国立广东大学。
邹鲁于1924年2月接管广东农学院和广东法学院后,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师范大学礼堂召开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通报了筹建过程和计划。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重点讨论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了保证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备工作和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筹集资金。广东大学的资助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5月2日,1924,广东省教育学会、广东省商会联合会、广东省总善堂办公厅、广东省学生会办公厅、广东省总工会、海外留学人员联谊会、全国广东大学学生委员会联合发布《请争取广东剩余及欧美国家返还庚子赔款作为广东大学资助》宣言。中山大学历史沿革示意图[5]
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20924年6月21,65438,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典礼暨学生毕业典礼。他委托总参谋部胡在会上代表大统领宣读了座右铭“学汪洋,做圣人,大学毕业,此为开端。种植基础扎实,建业有名,登峰造极,有志者事竟成。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国家的荣耀,自强不息。”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9月1924开课。当时学校没有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仪式。9月30日,学校召开了第二次校务会议,会上讨论了此事,决定组织一次预备会议,择日补足就职典礼。后来经校务会议复议,开学典礼和建校典礼定为1924 165438+10月11,成为国立广东大学校庆日。
国立广东大学早期,文科分为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五个系,师范大学分为文史、英语、社会三个系。理科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五个系,师范类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两个系;法律系分为法律、政治、经济三个系;农科分为农学、林学、农化、农特系三个系;医务科不分科室,附一院二院和护理学校;预科分为文、理、法、农、医五组,附属于小学师范和中小学,均按西方新学制办理;每科都有一个学长、一个预科生和一个主任附属于学校分别处理教育事务;设立秘书处、财务室、图书馆,分别处理校务及组织校务会议,检讨及筹划重要校务;成立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开设更多工科课程,并设立法国里昂大学海外部,选派学生赴法留学。
1925,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和广东公立工业学院合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年6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加了医学。随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学院、广东李沁大学工程学院相继合并。1926年3月,郭沫若成为文科学长,郁达夫是英语文学系主任。郭沫若上台后,开始整顿文科,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学习艺术系列》期刊,进行学术与文学讨论、社会转型研究、世界潮流批判、东西方名著介绍等。广东大学的校址当时在广州分为四个地方,但本部、文理两个学院、图书馆和附属学校都设在原温明路师范学院(即鲁迅纪念馆),这里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和孙中山发表三民主义演说的地方。1926 7月17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1926 17年8月,国民政府下令将学校名称改为国立中山大学,前身为国立广东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更名后,中国出现了许多以“中山”命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Xi安等。1928年2月,鉴于此,以蔡元培先生为校长的大学决定将国立中山大学保留在广州作为纪念,其他中山大学全部更名为地方名,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1927 1月,鲁迅从厦大受聘为仲达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今年二月,天文台建在了CUHK科学部所在的山上。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哲学、教育仍然沿袭旧的风格,与前两者一起被称为CUHK的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名为自然科学,仍有数学、物理、生物、地质五个系。后来数学系改为算术天文系,增加了天文课程,建了天文台,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学校事务的副校长朱家华,在他的主持下,尽一切努力沟通教育与社会。
1931年改为文、法、理、农、医学院。当时,医学部(学院)的原址在白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 * *占地150亩,建筑是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学院不分系,实行学年制。本科5年,加上1年实习* * * 6年。当时* * *有两家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是医学院最繁荣的时期,特点是全德。作为中山大学早期确定要办的学科,重点从德国引进先进的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组织,选用德国教材,德语授课。医院用德语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因为当时国内学德语的中学很少,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到50人。截至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但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CUHK培养了一批当时国内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坚、王殿熙、叶绍福、罗迁、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工科学院的建立再次被提及,计划下半年成立。一是成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四个系,校址暂定为温明路。第二年迁至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1934年,许崇清接任校长后,将土木工程和化学两个系与工学院科学系合并,改名为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下设电气、机械、土木、化工四个系。
1935年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三所大学之一(是中国最早成立“研究院”的三所大学之一)。1938成立师范学院,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受抗日战争影响,迁居云南澄江,并于1940迁回粤北石平。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原址复课,1947年成立体育系。袁俊受聘于武汉大学,担任仲达大学体育系系主任。1952国家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原文理学部与岭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6]
第二阶段:从解放初期到2001两校合并(1953 ~ 2001)。
1953,全国高校院系调整。[3]第一次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广州市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法商学院、广东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将统一为广州市1综合性大学和4所专门学院。
中山大学第一次院系调整详情如下: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即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即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更名为中山大学。仲达大学医学院从原仲达大学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山医科大学。
赵雀民教授带领21名各系师生来到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主任陈教授带领全校49名师生转学至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由哲学系系主任朱教授带队到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转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承志教授领导。分别于6月1952、10月16、6月17、10月20日到南京、长沙、北京报到。
第一次院系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主要由岭南大学文理学院组成。
根据广州市高教调整委员会的安排,新成立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排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区。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区迁入新成立的华南理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柏子岗校区成立华南医学院。1952 165438+10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华南第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也成立了。
第一次调整后,新中山大学现有18个院系,包括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金融、财务、会计、贸易、工商管理、政治、法律、社会与经济,以及俄语、会计、金融与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四个专业科目。
1953 7月下旬开始第二次部门调整,9月底正式进行。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如下:
1953第二次调整院系调拨图书仪器设备。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原华南联合大学、广东法商学院收藏的财经类、法律类图书资料,全部划拨给中南财经政法学院。如有重复,则分配到上述两所学校。按照上述原则,在1952 165438+10月4日前分三批打包带出,共计67676册。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经过两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的新师生来自九所不同的大学,包括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广东法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原中山大学。1954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华南医学院,199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65438-0955,林克任华南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6华南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学院。1996年,卫生部发函认定、梁、陈、陈、林书墨、秦光宇、钟、周守凯等8位一级教授,二级教授15人,师资力量居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之首。1957更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确定为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医学院。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7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科(专业),17个学科为硕士学科(专业)。1985经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3][6]1987 65438+2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第三阶段:2001两校合并后。
2001 10,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中山大学。65438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中山大学”实现强强联合。[7]2010 11中山大学医学部成为教育部和卫生部首批建立的大学医学院。[3]
大学城校区
中山大学的大学城校区是其东校区,俗称“中东”。是中山大学改革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区。强调全校办一个校区,在管理上实行“延伸管理模式”。这条信息来自广州大学城一传。
编辑本段中的学校地位中山大学是国家“985工程”高校,是“211工程”下的重点大学。教育部批准设立了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34所设有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评卷的大学,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