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宋国青:贸易和汇率。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做了题为“贸易与汇率”的专题讲座。讲座分为五个部分:一、当前世界经济的新形势;第二,利率和汇率的关系;第三,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四,国际贸易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第五,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后,实体经济对利率的影响。

从2005年底到2006年初,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去年第四季度,世界经济整体增长强劲,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这是分析师和市场都相当意外的。中国经济也有所回暖,但相对较弱,因为中国经济本身也在高速增长。自去年底以来,日本工业生产强劲复苏,单月工业产值增速高达10%。第二,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受台风等因素影响,世界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一路上涨,世界有色金属股市开始飙升,引领股市走向牛市。中国国内有色金属股市也受到影响,这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再次,市场对美国加息的预期呈U型反弹。去年6月中旬,165438+10月,美联储报告暗示加息将告一段落,削弱了市场对美联储的预期。市场此前普遍认为美联储不会继续加息,但去年底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市场对美联储继续加息的预期逐渐增强。另外,韩国四个月内三次加息,反映出加息是世界大势所趋。不能完全排除日本未来加息的可能性,但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全球加息大趋势对我国利率政策形成压力,央行如何应对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中国的出口在2006年初飙升。2006年1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8%,纺织品临时配额的取消是刺激外贸出口的重要因素。根据2006年1月的出口数据,根据出口的快速增长,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增长率应该有所提高。

第二个问题是汇率和利率的关系。利率平价可以解释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根据汇率平价,如果汇率的长期预期保持不变,如果美元利率上升,日元利率保持不变,或者如果美元利率的上升预期高于日元利率,那么日元的持有者就会卖出日元,买入美元和美元资产,导致日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下跌。从实际经济数据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从2002年到2003年,美联储连续几次降息,日元利率不变,日元对美元汇率不断上升。自2004年以来,美联储调整了利率政策,开始提高利率。日元利率没有变化,日元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只要汇率的长期预期不变,美国加息就会导致日元贬值。

汇率平价的前提假设是汇率的长期预期保持不变。这种假设在实体经济中是不存在的。例如,南韩在2002年至2004年间多次降息,而美联储在此期间连续加息。按照汇率平价理论,韩元对美元应该贬值,但实际上对美元却在不断升值。要解释汇率的变化,关键是要了解影响汇率变化的各种因素。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利率的变化引起汇率的变化。假设利率的变动是外生的,然后研究利率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是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005年以前,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随着美联储加息的步伐,美元开始升值。因此,日元和欧元对美元持续贬值。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来看,日元实际汇率比名义汇率贬值更多,因为日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低3%到4%。如果日元对美元贬值10%,日元将大幅贬值。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很大。目前日本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远低于美国。日本的CPI已经六个月没降了,日本经济不降是好事。从2004年底到2005年,日元是不断贬值的,贬值幅度超过15%,这是日本经济变化的基本情况。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有一定影响,但用美元、日元和不变价格衡量日本出口,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用日元衡量,日本出口增长很大;按不变价格计算,日本出口增长不大。

关于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人民币的走势与美元基本一致,从2002年到2004年一直在贬值。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低于美国,高于日本。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差额,平均后基本抵消。经过三年的贬值,2005年人民币随着美元的升值而升值。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00年到2005年,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出口的趋势图,对数据进行平滑后可以得到中国出口短期趋势偏离长期趋势的百分比。这种偏离的百分比显然与人民币汇率有关。2000年至2002年,随着人民币升值,短期出口趋势减弱。2003-2005年,人民币贬值,短期出口趋势增强。从以上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的出口有着深刻的影响。2001年是中国10年来经济最差的一年。人民币升值导致外需不足,内需市场不能及时打开,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从2001第四季度开始,人民币开始随美元贬值,中国出口开始大幅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宋国青教授曾预测,中国经济在2001年中国经济最不景气的2002年和2003年,中国经济会快速增长。后来,事实证实了他的预测。

第四个问题是贸易的变化引起实体经济的变化。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是3万多亿美元,美国是2万多亿美元,中国比美国还大,世界第一。但购买力平价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可能高估了服务业产值。我们应该设计一种新的方法来衡量工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并研究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世界工业指数,来衡量各个经济体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如果我们能计算出中国和印度在世界工业中的份额,这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2000年到2006年,对中、美、日、韩、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指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和德国的工业指数在六年内的增幅不到10%。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日本。2005年最后两个月,日本工业产值增幅高达16%,比中国还快。但由于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份额相对较小,日本GDP的增速低于工业。如果日本工业占GDP的比重与中国相同,日本的GDP增长率将高于中国。预计2006年日本GDP增长率可能高达5%-6%,7%也有可能。2000年5、6月至2005年5、6月,日本工业产出基本为零增长,但在2005年6月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韩国的增长也很快,尤其是2005年6月,11,但韩国毕竟是个小经济体,小经济体的增速波动很大。

中国工业指数的波动很小,很难用现有理论解释。对于这种现象,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统计局的职能很强,但是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统计局对数据进行了调整。目前只有一次经济普查,服务业有所调整,但工业没有大的调整。如果统计部门要抹平一个统计数列,要么数据只是抹平了,要么会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统计部门按照设想的平均数对数据进行调整,就很难确定平均数的正确性。统计局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在数据上“压水”,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发现问题。好在工业数据变化不大。如果不计算中国的工业指数,根本没有波动,很难解释这种现象。作为一个大经济体,美国的工业指数波动剧烈,其他OECD国家的工业指数也波动明显。可以假设汇率变动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是中性的,但对日本和韩国,尤其是对日本是正的,但由于缺乏长期的数据支持,很难证明这一假设的正确性。

第五个问题是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于单个国家来说,货币贬值可能导致经济走强,而货币升值可能导致经济疲软;但对于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来说,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如果汇率对称变动,那么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即使对单个国家也是如此。

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来说,货币升值对经济影响不大。当然也可以说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只是相互抵消而已。如果汇率变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对称的、相等的,那么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为零,因为对一国经济的正面影响和对另一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相互抵消。经济升值和经济贬值各占一半,信息完全独立,所以汇率变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如果汇率变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是中性的,那么贬值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升值不会造成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经济体都能从汇率变动中受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汇率变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即使对单个国家也是如此。

最后一个问题是实体经济对汇率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实际生产水平已经超过了潜在的生产能力。此时扩大总需求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经济可能会受到刺激,但这是一种“刺激效应”,对长期经济无益。目前,没有一个国家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高增长而默许高通胀率,政府对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对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来说,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央行应该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的扩张。对美国来说,如果通胀率上升,美联储就会加息;对于中国来说,今年可能会出现强劲的出口增长,政府将通过抑制投资来抑制总需求的扩张。简而言之,不能允许总需求继续扩张。

中国并不缺乏内需。内需不足完全是人为的问题,因为中国国内利率低,投资回报率高。只要政府放松宏观调控,内需就会迅速扩大。日本经济的关键问题是内需不足,因为不允许一些企业破产,导致实际生产水平低于潜在生产能力。日本没有办法扩大总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外需。日本的名义利率接近于零,已经不可能通过降息来扩大总需求。如果日本能够扩大内需,通货膨胀率就不会上升。中国、美国和韩国的生产水平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总需求的扩张将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最终导致央行加息。以韩国为例。去年,强劲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韩国央行四个月内三次加息,以控制国内总需求的过度扩张。

问题部分:

问:人民币升值会对就业产生什么影响?减持外汇占款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答:只有当人民币升值30%时,我们才应该警惕。减少外汇占款的唯一办法是央行直接卖外汇,央行可以直接卖外汇给企业;或者,央行直接卖给财政部外汇;再者,央行把外汇交给国企的可能性不大。外汇占款的减少应该由市场决定。国企不参与,出口企业可以参与。在外汇占款减少的过程中,人民币可能会升值,对出口企业会有一些影响,但人民币可以缓慢渐进升值,比如三年内,每年升值5%到6%。然而,市场不能指望每年升值5%,需要防止套利。此外,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出口企业的出口量每年增长30%以上。只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增长每年保持在20%,人民币升值就不会导致大量失业。

问:你如何看待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施加的政治压力?

答:很难判断美国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加的压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压,但美国不能只考虑政治因素。现在美国、日本、中国都是上下游同产,利益广泛。有人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是灾难,有人认为只要人民币升值就是灾难,但到目前为止,灾难并没有发生,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也没有禽流感那么大。当然,有些人仍然认为一些潜在的灾难会发生。美国为人民币升值煞费苦心。但美国应该看到,中国在汇率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美国不应操之过急。虽然中国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今年1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缩小。如果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还会继续缩小。美国应该看到中国的进步。

问:今年1月贸易激增是否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答:一些特殊情况导致了今年1月份贸易的增长,比如出口配额问题。分析出口要看三个月的数据。如果三个月的数量大幅增加,就需要抑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内需,也可以通过提高汇率来抑制外需。如果利率和汇率不动,央行就得多开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最后还是要发改委想办法。调整汇率和利率是最好的办法,抑制外需比抑制内需更容易。

问:M2指标的前瞻性和适用性如何?

答:我一直在强调M2指标的作用。我参与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M2指标引领世界经济繁荣”的文章,以表达我对M2的关注。去年的经济预测强调的是货币传导机制,对通胀率的预测一般在3%到4%,但经济中心的几位同学的预测都在2%以下。去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是1.8%,研究通货膨胀率最重要的指标是M2。对于M2的传导机制,我用叙述的方式做了三个模型。一种是正向传导模式,比如石油、钢铁涨价会传导到下游;二是负面传导机制。上游价格上涨会导致下游价格下跌,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会选择第二种模型。第三种模式是货币当局控制经济,用货币政策引导物价,用利率杠杆保持物价稳定。日本和美国的金融资产在经济中占比很大,定期存款占比很小。中国的M2更有说服力,短期要关注M2,去年的投资关注M2就够了。

问:日本央行想增加M2,但为什么难以增加货币供应量?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是由经常项目还是FDI的热钱引起的?房地产调控对内需有什么影响?

答:日本的货币供应量很难增加,主要是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企业贷款,这是日本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央行可以降低再贴现利率,鼓励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但日本采取零利率政策,商业银行还是不愿意给企业贷款。在利率政策方面,日本央行没有别的办法。因为体制的原因,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尽管负债累累,却不允许破产。考虑到风险,银行不敢贷款给这些企业。如果让他们破产,银行就敢贷款给他们。

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可以通过国际收支来了解。只有证券市场的钱才应该叫热钱。这里所谓的热钱只是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的金额并不大,对2000多亿外汇储备的增加没有解释力。有些投资被视为热钱。在资本账户开放透明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投资,但在中国投资仍需审批。

200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房地产调控政策使经济雪上加霜。为了防止通货紧缩,政府放松了宏观调控,没有压制经济。即使出现通缩,几个月后也能调整过来。

问:日本经济已经连续十年走出阴霾了吗?日本经济的复兴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答:2003年,我写过一篇关于中国走出通货紧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对中国经济做了详细的研究,包括中国的坏账和货币供应量。我对日本经济没有这么详细的研究,但是通过一些关于日本经济的文章和数据可以知道,市场普遍看好日本经济,日本经济的复兴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