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油画是在引进欧洲油画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两江优秀师范学校,成立于1902,最早成立西画学院,聘请外教教授油画。同一时期,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油画。65438-0887年,李铁夫留学英美,师从印象派画家。从65438年到0904年,李叔同等人在日本学习油画。另外,还有自费留学欧洲的画家。20世纪20年代末,留学生陆续回国,积极从事油画创作和教育,并以他们为主体组建了各种绘画社和美术社,出版画册,介绍西方油画。就这样,油画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间接从日本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种新的画种。留学生在不同的美术院校学习,或者跟不同风格的画家学习,使得中国早期的油画看起来不一样。由于油画艺术的社会氛围的缺乏和画家回国后材料的限制,中国早期的油画没有西方油画那样醇厚,表现力也不够丰富。有些作品用油画材料来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和造型特点,画面往往显得干涩滞涩,不易长久保存。20世纪20-40年代,北平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杭州艺专、上海管叔学院、苏州艺专、武昌艺专培养了一批油画人才。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是对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油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当时较高的水平。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许多画家,坚持以现实生活内容为题材,描绘具体的情节,注重严谨的形体塑造和写实的色彩。他们作品的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形成了强烈的社会教育意义。有些画家,如林风眠、刘海粟等,注重吸收欧洲印象主义之后各流派的风格,主要通过丰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画面有很强的艺术形式感,大多流畅轻松。20世纪40年代一些留学归来的油画家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画出吸收国画造型和色彩特点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油画得到了普及。50年代后期,油画教学和创作受到外来新影响,主要采用俄苏油画模式。在基础工作中,油画技法的特点是:注重刻画一个主光源下物体的效果,以明暗的过渡,即素描关系作为造型的主导因素。颜色表示由于环境颜色的影响而在物体和图像之间形成的色调。一般采用多层绘画,保持暗部的透明和亮部色彩层的重叠,笔触更加宽广明显,形成物体和图像的体面转折和质感。中国油画主要遵循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艺术原则。他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写生收集创作素材,形成清晰的意境,通过创造生活场景的某种瞬间状态来体现艺术主题,强调内容的情节性和文学性。画面一般具有写实感的焦点透视,运用明暗、造型突出主体,色调的倾向形成画面的意境,烘托主题。许多基于现实生活和现代历史事实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叶普遍的社会意识,油画技法日益丰富,成为中国画坛充满活力的绘画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油画从一条狭窄的艺术道路陷入概念化,呈现出单一的内容。很多作品成了当时政治口号的插画,几乎完全丧失了油画的特性。1979以后,中国油画逐渐正常发展,改变了过去吸收单一油画模式的局面,吸收了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艺术家们更加注重油画艺术的审美功能,注重油画形式语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油画的初步繁荣。其中突出的油画风格是吸收了法国古典油画的技法,注重严谨而艺术概括的造型,细腻的色彩变化和多层次的色彩构成和谐的色调,使作品大气典雅,意境清新。有的借鉴美国的摄影写实主义,用极其精细的笔触,用理性的结构描绘物体。他们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往往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情绪。更多的画家追求艺术的情感表达,灵活运用油画材料,创作出充满个性的艺术作品。油画丰富的表现力在发展中越来越明显,是世界上沟通人类情感的重要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