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或首次出现的重大发现或发现。给简介,时间,人,越多越好。

DNA的双螺旋结构1952、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E.chargaff (1905 ——)测定了DNA中四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氨酸和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得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认为这四个碱基之间存在两两对应关系,并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苷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1953年2月,沃森和克里克看到了富兰克林在1951+01年6月拍摄的一张非常漂亮的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给了他们灵感。他们不仅证实了DNA一定具有螺旋结构,而且分析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纳了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对其进行了补充:磷酸盐在螺旋的外侧形成了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的内侧,相互对应。

一连几天,沃森和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愉快地用铁线搭建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在于DNA分子的结构得到了证明,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嘌呤总是与胸腺嘧啶配对,鸟氨酸总是与胞嘧啶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只要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确定了,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也就确定了。所以只能用其中一条链作为模板来合成复制另一条链。它的成功测定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新时代。

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认为,应该在4月25日发表的论文中加入“DNA特定配对的原理会立即让人想起遗传物质可能的复制机制”。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那将意味着他和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至于看不到这一点。”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发表后不久,《自然》杂志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守复制机制。

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

年龄:旧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湖北十堰市郧县屈原河口学校亮子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地区(今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

简介:

早在1975年,湖北郧县就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发现另一个人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个头骨化石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个基本完整的面部头骨,第二个更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命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方法,化石大致在80万至90万年前。

经过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中出土了241件石制工具,如石核、石屑、剁器、刮刀、石锤等,以及大量带有敲击痕迹的敲击碎片和砾石,出土了类似手斧的双面器物。与人类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数量在其他遗址中也很少见。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郧县人的年龄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相当,但郧县人的化石构成显示出早期智人的许多特征,从而为研究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和南北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2.山东城子崖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朝(岳氏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垭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遗存,总面积22万平方米。它是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公布的中国第一座古城遗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朝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各个时代的文物。下龙山城址南北长约530米,东西宽约430米,占地约20万平方米。城址文化层丰富,有房屋、水井、窑洞等遗址。陶器主要是黑陶和灰黑陶。石器大多是研磨过的。还有骨头。在1928和1930进行了两次发掘,首次揭示了以精美打磨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原称“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了一座长方形夯土墙的遗迹,可能是当时城墙的基址。岳石文化遗址直接叠加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面积654.38+0.7万平方米。城墙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期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由龙山文化遗址、岳石文化遗址和周代遗址重叠而成,澄清了近60年来关于城子崖遗址年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遗址占地20多万平方米,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岳氏文化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夏朝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从中揭示的龙山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城子崖及其周边古遗址形成了一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基本完整的古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已有早期城市的雏形,可见当时已成为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龙山文化城址和商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文化城址。城子垭岳石文化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以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3.河南殷墟郭家庄160号墓。

时间:商代晚期

发掘地点:河南省安阳市郭家庄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

发掘负责人:杨希章

简介:

1990 65438+10月14-23日,安阳队对郭家庄墓地北部160号墓进行发掘,发现该墓尚未发掘。出土了353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牙器、竹器、漆器等文物。其中青铜器291件,刻青铜器38件。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工具、器具、兵器、杂器等。,种类齐全,主要是武器,包括钹、刀、刀、矛等。,计200余件,钹900余件,礼器41件,包括鼎、隋、圭。出土玉器33件,出土竹篮一个。学术界认为,该墓属于殷墟文化三期,墓主人应为显赫的武将。

殷墟160号墓的发现,填补了三期殷墟研究的空白。160号墓青铜礼器中,方形器较多,其中方形器和盖体梁四足鼎为罕见器。大多数青铜器皿装饰华丽,制作精美。青铜器的组合搭配独具特色,为了解商贵族的生活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其青铜成分的分析对于研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吉果墓

时间:西周晚期

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考古队、黄河水利考古队。

简介:

吉果墓,即通布诺。2001,是一座有竖孔的长方形墓,随葬器物是单棺重棺。随葬品丰富多样,摆放有序,规格为7盆6筘。随葬品包括大量的青铜礼器和玉器。青铜礼器包括卫、方壶、斗、盘、、尊、爵、符、方仪、编钟、编钟以及兵器和车马。玉器主要有玉包和玉饰,死者腰间还发现了一组珍贵的带饰。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以铁、铜、玉为材质,制作精美。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将我国人工冶铁的时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玉质面具由14块象征五官的玉片制成,形象逼真,做工精致。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印花”形制,也是汉代金线玉衣的雏形。一套八个有铭文的铜钟是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中唯一出土的最完整的一套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金腰带饰品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整个毛料服在中国只有在同时期的墓葬发掘中见到;皮背心和盾牌在中国也是首次发现;在10多块龟形碑上用墨水写的手书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书法珍品。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北温带的生物物种。

根据器物上的铭文,墓的主人是吉果,西周晚期的国王。除出土文物外,还有与吉果、吉果妻子季梁、某秩亲王合葬的三座车马坑,三座车马坑紧密相连,是我国发掘的最大车马坑。

郭墓地发掘所获得的大量实物资料,特别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器的发掘,为了解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郭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铭文也为研究方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葬制和丧葬习俗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基础。

-

5.山东侯莉车马坑、紫河店战国二号墓

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发掘地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侯莉村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侯莉春秋车马坑位于淄博市临淄区侯莉村。其中1号车马坑南北长31m,东西宽3.6-4m,深度1.2-1.7m。坑内出土车辆10辆,马匹32匹。车马要搭配整齐,马在车前,头朝西。车辆木材腐烂,但痕迹清晰,马骨架保存完好。其中六个在每辆车前有四匹马,另外四个在每辆车前有两匹马。车辆有两种:战车和辎重车。战车车轮较小,四号战车前出土有青铜剑矛。车辆有铜构件,马身、马头有铜、角、骨、贝饰。马饰精美,各具特色。二号车马坑南北长7.6米,东西宽3米,深2.1米。六马殉难,葬式与1坑不同。他们被埋在车下,然后马上,马上就被埋在车下。从出土的器物和地层来看,应该是春秋中期或更早一点的国王或贵族的葬坑。

淄河店战国二号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齐王陵墓附近。它是在齐国的墓葬区发现的,它有一个“A”形的坟墓,有封闭的土堆。虽然多次被盗,但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仿青铜陶制器皿和青铜、石制乐器。出土了100多件青铜器和陶器。陶器和礼器都组装得很好,七鼎六簧。青铜和石乐器成组搭配,共有58个青铜编钟,包括编钟、甬钟、牛钟三种类型五种组合。石编钟8件一组排列,三组共24件。兵器有戈、矛、剑、戟、箭头等。,其中一个有青铜葛。墓中发现20多辆单轮马车是一大成就。根据货车的结构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员运输车(轻型货车)、安全货车和服务货车(堆垛货车)。特别是发掘时浇注石膏的许多原型标本,为研究古代单轴车的结构和战国时期车辆的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北侧发现一个大型殉葬坑,殉葬马69匹,是齐国发掘墓中随葬品保存数量最多的墓葬之一。

6、陕西韩晶杨陵出土的汉武帝墓坑和彩陶俑。

时代:西汉

发掘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咸阳元。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墓考古队

简介:

杨陵是西汉景帝和王皇后合葬的墓地。杨凌从墓葬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位于陵墓的东南部,北区位于陵墓的西北部,各有24个埋葬坑。

杨陵葬坑出土的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漆、木、骨、蚌、帛、麻等,还有麦、粟、黍、黍等各种食品样品。其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类陶器制品,包括各种陶俑和陶兽。

杨凌陶俑多为裸体俑。这种裸体俑也叫衣服式陶俑,不同于塑料衣服式陶俑。以陶身、木臂为特征,以衣服为装饰。从随葬陶俑来看,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以各类武士人物为主,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事景象。

杨凌陶俑不仅是西汉军事制度的直接反映,也是西汉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信息的载体,对研究汉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陶俑本身造型生动,刻画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7、陕西汉长安城陶瓷官窑窑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朝(岳氏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垭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遗存,总面积22万平方米。它是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公布的中国第一座古城遗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朝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各个时代的文物。下龙山城址南北长约530米,东西宽约430米,占地约20万平方米。城址文化层丰富,有房屋、水井、窑洞等遗址。陶器主要是黑陶和灰黑陶。石器大多是研磨过的。还有骨头。在1928和1930进行了两次发掘,首次揭示了以精美打磨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原称“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了一座长方形夯土墙的遗迹,可能是当时城墙的基址。岳石文化遗址直接叠加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面积654.38+0.7万平方米。城墙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期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由龙山文化遗址、岳石文化遗址和周代遗址重叠而成,澄清了近60年来关于城子崖遗址年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遗址占地20多万平方米,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岳氏文化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夏朝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从中揭示的龙山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城子崖及其周边古遗址形成了一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基本完整的古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已有早期城市的雏形,可见当时已成为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龙山文化城址和商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文化城址。城子垭岳石文化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以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8.河南省洛阳市隋唐应天门东阙遗址

时间:隋唐

发掘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周公庙与洛阳日报之间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

简介: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期的东都,始建于杨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东都由郭城、皇城、宫城组成。宫城和皇城建在郭城的西北角。应天门是宫城的南门。

应天门是清朝元年在唐高宗重建的,隋唐时期的不同建筑工程仍然可以区分。出土文物中,既有隋代的,也有唐代的,还有不少宋代的。经过几个月的仔细清理,东阙遗址展现了它昔日的宏伟风貌。这是一个巨大的“门”形建筑群,由门楼、繁花楼、阙楼和它们之间的走廊组成。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当时发现的隋唐洛阳城保存最完好的遗址。它也是隋唐时期发掘的第一座宫殿阙遗址。

应天门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杜东城门的组织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也对后世的首都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

9.宁夏红佛塔天宫西夏文化遗址

时代:西夏

发掘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场乡王城村

发掘单位: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

简介:

红佛塔,俗称“望城塔”,位于宁夏贺兰县盘场乡一座废弃寺庙内,残高28.34米。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1990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照拆迁改造方案进行修缮。

红佛塔的顶层是天宫。在一步步拆除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物。有14绘帛画;数十尊彩绘泥塑佛像及大量残片、残片;菩萨和女艺妓的彩绘木雕;西夏的木雕版本有2000多种。还有小木塔、木简、西夏帛书、瓷碗、瓷珠、建筑结构等等。

红佛塔天宫收藏的彩绘丝绸佛画,线条流畅,笔法娴熟,具有藏传佛教绘画的特点。红佛塔天宫出土的彩塑,丰满健壮,栩栩如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红佛塔出土的文物对我国西夏学、佛教艺术、古代印刷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10,北京金钟渡水关遗址

时间:金

发掘地点: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

发掘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简介:

水关遗址有6层地层堆积。三楼分A、b两层,一楼出土清代青花瓷片,二楼为明清地层。第四层是元末积累的。第五层是晋代晚期,有出土的晋代陶瓷遗物。6楼出土了金代的铜镜和少量瓷器碎片,是金代河流的冲积砂层。水关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石器等器物,但很少是完整的。

水关遗址是水关建筑地基的底部。水关残存部分由涵底、涵背石墙、进出水口波浪、水关以上夯土墙四部分组成,全长47.4米。两厢石墙间距7.7米,最高剩余高度1米。从出土的遗物来看,水关楼在金中都修建时(即金天德三年至贞元元年,公元1151-153)已毁于元代中后期。

金中都水道的发现,基本上可以还原历史上金中都一个重要水系的起源、流向和位置。确认金中都的建筑基本仿照宋代汴京官方的做法。水关遗址是古都给排水系统的重要遗存,对北京历史地理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