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历史

福州地区普遍使用福州话。福州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定型于唐末五代,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旧福州府“十镇”的共同语,整个闽东地区划分为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流行于今天福州的5区2市6县,今天宁德下辖的2市5县都能听懂。闽东方言区以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的一些乡镇,也有接入福州话的。至于闽北,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福州话是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走出去的华侨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有很多来源。它的底层应该是古代闽越民族的语言。魏晋以前的早期移民带来了古吴语和古楚语,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残留在福州方言中。

福州近代名人众多,南宋爱国名人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老战士萨振兵,二二七革命烈士,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林森,作家侯,华侨领袖冰心等。仅宋、明、清三代,福州籍进士就有3632人,其中状元7人,居全国州府前列,近代名人更是数不胜数。福州还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13任海军的大都督、二都督、总司令都被福州人收入麾下。1991年,国家对中国近代杰出专家学者的统计中,有53位来自福州,47位是中国科学院福州院士、院士,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城市标识——“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市区的“三山”耸立在群山之中,五山、屏山,闽江像一条绿化带穿城而过。据史载,福建王于五代梁开平二年扩建城池,将秀丽的玉山、巫山、屏山纳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荣成的主要标志,所以福州又叫“三山”。

市树——榕树:福州种植榕树,自古以来蔚然成风。尤其是北宋时,府尹张博昱提倡“户户植榕树”、“满城尽荫,夏不遮”,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誉。榕树四季常青,枝叶繁茂,雄伟苍劲,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福州市有近千棵古榕树。这棵千年榕树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福州最大的榕树,高20米,树冠投影面积超过1.330平方米,十分壮观。相传北宋叶平年间,三位武将在此练武时种下了这棵榕树。当春回大地时,古榕树的树冠约有一半先发芽,当老叶逐渐脱落时,树冠的另一半又长出新叶,形成层次分明、颜色各异的宜人景象。

市果——福聚:福州盆地盛产橙子,尤其是橙子,因其皮薄、色红、味多汁、风味独特而被称为“福聚”。福聚的成熟期正好在年底。福州习俗以“红”著称,“橙”的声音与“吉祥”相近,因此成为民间吉祥物和新年礼物。

市花茉莉花是福州的特产,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茉莉花每年春末夏初开花,有单瓣、重瓣、单叶、复叶。有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以白色花朵为主。茉莉花香淡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取香料。

民间手工艺品——“福州三宝”“荣成三绝”: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等传统手工艺品被称为“福州三宝”。距今1500多年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荣成三绝”。

软木画,以软木树皮为材料,手工制作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纸伞,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和观赏效果。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牛角梳,外形美观,经久耐用,保暖不挂毛,除污不沾手,止痒不疼,深受国内外客人的喜爱。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它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佛跳墙,闽菜之首,原料珍贵,制作精美,汤浓。贻贝鸡汤,制作方法独特,汤色清醇,鲜美可口,被誉为百菜之王。福州名菜,如淡豆豉螺片、荔枝肉、醉鸡、芋头鸭等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原料分类,可分为大米、面粉、淀粉、干果、肉类和海鲜,尤其是大米、豆类和糖类。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以及冬天的至日,都是福州人喜欢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饭店的太极芋头糊,安泰大厦、美食园的定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平话和樊氏:闽剧也叫“福州戏”。明代,昆山话、益阳话传入福州,福州话戏曲逐渐兴起。从清朝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称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了传统戏剧《玉子柴》,正式用“闽剧”取代了“闽班”的名称。评话是福州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讲究唱、说、做、说,有“人文活化石”的美誉樊氏,原名“谢欢”,意为和谐、幸福,是福州主要的地方音乐之一。它是由民间舞龙演变而来,曲调悠扬。

福州民俗可分为五大类:节日习俗、婚礼、葬礼和生日习俗、农村习俗、饮食习俗和服饰习俗。主要有花灯、踩高跷、龙灯、舞狮、赛龙舟、爬山等民俗活动。

民间传说在交替中发展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时尚和习俗,基本上反映了福州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福州习俗继承了古越文化的遗产,接受了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宗教,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代,它吸收和融合了海外的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的季节性节日和习俗中,迎春迎新生动地反映了古越遗留下来的痕迹。传统婚丧嫁娶、生日习俗中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婚嫁订婚,民俗中的生日、嬴生日、魁星生日、土地生日、鲁班生日,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娘(妈祖,俗称妈祖)和陆上女神陈景谷(称水岸太后陈夫人,俗称水奈)的崇拜和信仰,显示了道教对福州民俗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视为妇孺守护神的水奈,在民间几乎渗透到了家家户户。

在民俗上信仰观音生日、地藏王生日,充分显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在福州民俗中受信众崇拜,往往与供佛、供道相同。相对来说,伊斯兰教对福州的风俗影响不大。

近代以来,在福州,生活习惯也受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等生动地体现了福州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传下来的”(福州谚语)。我们一方面继承祖先的民间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为下一代创造新的民间文化。此外,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不断出现。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为鸭蛋与“抑乱”谐音,福州人叫它“太平蛋”。遇到婚宴、生日、欢送会、过九(白遇九者),都要吃得平平淡淡。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饭量越来越小,感觉吃不下宴席中的巨蛋。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后换成了鹌鹑蛋和鸽子蛋,既优雅又有新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习俗。而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深意,很快被群众接受。

博莱节侵占传统节日。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节日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潮流。福州有“熬酒节”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在正月二十九做“熬酒粥”,尽快寄回父母,孝敬父母。至今,福州郊县仍保持这一习俗,但市区的“敖九节”已逐渐被“母亲节”所取代。说到这个节日,花店生意特别好。你还可以在餐馆里看到父母的宴会。此外,情人节和圣诞节也在入侵。近日,福州酒店计划于今年7月7日举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道能不能抓住恋人的心。

“多一个人”应该成为正式成员。在传统的宴会上,年龄最大的人应该多坐一会儿。以老民居大厅的八仙宴(桌)为例。左边的是桌子,左边的是里面的,也就是“一个比较长”。只有年资最长、资历最老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但现在“长的那个”转正了。不管是什么样的住宅,不管是方桌还是圆桌,桌子中间对着门的那张最大。坐在最大位置的人为主人,其次是地位最高的人,第三是贵宾中的“头人”;按年龄和辈分,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从左边一张桌子到“中间”一张,年轻人很容易理解,当然也要翻到最后。

返利代替酒包。福州传统宴席上有一个“提酒袋”的习俗,即宴席承办人不仅让客人吃饱喝足(福州习俗),还会让你带一大袋酒回去,供父母或妻儿分享,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今天的富日节(福州谚语),酒袋成了党的负担,拿回去没人吃,只好扔掉。为此,人们想出了许多改革方法。第一,用铝桶和暖水瓶代替酒袋,使得经常食客家中的这种酒袋成为一种灾难。但是,酒袋的习俗不能废除。无奈之下,只好用现金返利来代替。现在去婚宴,你发大红包,主人给你小红包,10元,30元。客人们摆脱了旧酒袋的拖累,有了一个可以放进口袋的“酒袋”。为什么不呢?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许多新的民俗正在取代旧的民俗,新旧民俗交替并存,有许多创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