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中的历史观

1.苏轼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

现存苏诗约四千首,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笔法多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谢朓《原诗》说:“苏轼诗之境界,古今未有,天地万物,皆得神来之笔。”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从昌黎到东坡益达,是一代人的壮观景象。.....尤其是够不着的,天生一支健笔,凉得像个悲梨。切在一起很快,有一种必须要达到的隐秘感。所以李、杜之后,是大族,不如李、杜初。”他的诗歌清新刚健,善于运用夸张的比喻,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几首诗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控诉统治者的奢靡骄横。文字豪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冰尘中秋》流传甚广。诗作有《东坡七章》等。苏轼写的诗有340多首,突破了写男女情爱、离别之情的狭隘主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苏轼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拓展到词学领域,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驾齐驱的豪放词派,拓展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诗与诗的界限,为词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开创了豪放派词坛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序》中说:“词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似散文,似天地奇观。”

苏轼的词风可分为三类:

第一,豪放的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饱满、激情甚至略带悲凉,用慷慨豪迈的形象和恢弘的场面写出了数字制胜。

第二,旷达的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人格的一句话,表达了诗人隐居、避乱世、盼太平的愿望。

第三,优雅的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总字数中占绝对比例。这些词感情纯净深邃,风格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继承和发展。1079年7月,苏轼上任湖州,因乌台诗案被定罪入狱,次年1月被流放黄州。在诗案发生之前,苏轼曾于1071年在杭州担任法官,并有过突出的政绩。他的诗歌作品总体上是大漠中的洒脱,而在内容上则多指向仕途生活以表达政治豪情。诗案之后,虽然也有为官翰林学士的时候,但作品中很少有豪放不羁的出洋相,反而越来越转向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至于晚年生活在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更是展露无遗。他一继承黄州作品的风格,就收敛了一生,我自由运物,达到一种豁然宁静的环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歌作品在创作上既有继承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贯穿始终的“回家”情结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笔触逐渐转向了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越来越老,越来越成熟,变得平淡。首先,在题材上,早期作品主要体现苏轼“特定的政治忧患”,后期作品则以“广阔的人生忧患”为主,以恶为怨,一提到恶,便是“像台湾的苍蝇,吐出来”。他行云流水的作品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的贬谪生活,使他“讽刺残酷,文风犀利,紧张愤怒,这些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灿烂、温暖、善良、宽容、和谐的理解。很甜,很成熟,很透彻,很深入。”其次,文化上,前期提倡儒家,后期提倡道家。前期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感,对民间疾苦深为关切;后来特别是两次被贬后,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回归佛教,企图摆脱宗教。受佛教“平常心即道”的启发,他在黄州、徽州、儋州等地过着真正的农民生活,并乐此不疲。再次,在风格上,之前的作品气势磅礴,奔放如洪水决堤,泻千里;后期作品空灵隽永,简单轻盈,如《深柳》、《白梨花》。就词而言,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不多。据朱景华先生统计,类似作品约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且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当时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却真实地反映了苏轼在那个时期积极的为官态度。后期的一些作品既有乡土人情的风格,又有待客的韵味。如咏物抒情、缅怀风景、怀古情怀、送礼远离、田园风光、谈禅论理,几乎包罗万象,绚丽多彩。这部分约占苏轼全诗的十之八九,其中《庄子》和《化蝶》非常喜欢忘我。至此,他驱逐了所有对现实和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咆哮,以及针砭时弊的批评。它的题材越来越广,风格越来越平淡深远。

2.苏轼对词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苏轼写的《东坡乐府集》里也有不少婉约词,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梁祝》(花谢红绿杏小)、何心郎?、吴等。,都是精致优雅的杰作。

苏轼的弟子众多,其中以晁、秦观、黄庭坚和最为著名,并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以散文家和诗人的独特眼光,进一步“以诗入词”,使词散文化或诗化,达到了挥洒自如的效果。

比如《水龙隐》中“细说来,似乎不是一朵小花,而是一点点,让人泪流满面”“岭南该如何是好?”但是,据说这个安心的地方是我的故乡,而《念奴娇》中的“我想到当年,小乔第一次结婚,他英俊英姿”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其次,他进一步扩大了题材的范围,凡是散文中能出现的题材,他都收录在诗歌中,以表达他对生活的崇高愿望和感受。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陈冰中秋节,江城子?密歇根的边塞等。,都是豪迈、慷慨、豪迈的杰作。苏轼是写豪放词的第一人。

3.对苏轼词的历史评价: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称赞苏轼:“三代以下的诗人,从来没有不低头的,高瞻远瞩的,美的,望子成龙的。这四个儿子,没有文学天才,却有着千古自足的人格。所以没有高尚伟大的人格,也几乎没有高尚伟大的文章。”

王在《重修丹县志》中评价苏轼说:“以诗、书、礼、乐之教,化其俗,化其心,听其书声,弦歌遍地,既是‘千山移音阶,山谷满铃’,又开辟了南方的诗性境界。”

董其昌作了著名的后记:“东坡先生的赋改楚骚之一;这本书,其中一个'兰亭'的变化。宋人的写作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这是对苏轼《赤壁赋》及其书法最深刻、最高尚的评价。

谢朓《原诗》说:“苏轼诗之境界,古今未有,天地万物,皆得神来之笔。”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从昌黎到东坡益达,是一代人的壮观景象。.....尤其是够不着的,天生一支健笔,凉得像个悲梨。切在一起很快,有一种必须要达到的隐秘感。所以李、杜之后,是大族,不如李、杜初。”

刘辰翁《辛家轩序》说:“字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似散文,似天地奇观。”

4.苏轼的话说明你恨谁在浣衣中使了三招,震了绿窗之梦。

新月与悲烟满江。想去不去,明天就是落花。

絮凝剂送船,水向东流。减字玉兰花春,春,庭,午,摇曳香醪而舞。

九条蜿蜒的回廊,翩翩的舞步,树木中的树木,半枯萎了,酒向梅,醇香四溢。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夜的月光,是年轻人在享受快乐的时候。

不像秋月,执着的依着离去的人,两次受伤。占卜师住在黄州的定慧苑,那是一个缺月疏树的地方,起初让人清静。

谁看了独舞,仿佛天空中大雁般的身影。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

拾尽寒枝不肯活,乌江枫叶落。浣溪沙游清泉寺,寺在兰溪附近,溪水西流。

山下蓝芽短浸溪中,松间沙路干净无泥。黄昏时,雨在低语。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水也可以往西流!不要哀叹老年时光的流逝!写于浣溪沙徐门石滩谢玉路,五首歌。

暗红色暖阳里见鱼,连溪水都是绿黑的,鸟儿都藏在黄昏里。黄桐和白老在一起。

麋鹿虽然不习惯见人,但猿闻到鼓声也不用叫。还乡采桑谷论。

且旋红妆见郡主,三三五五倒刺篱门。互相抚摸,扯断她的裙子。

老少帮收麦社,吴玉香舞神村。当你喝醉时,你躺在黄昏中。

有层层麻叶闪闪发光,谁煮茧谁香。篱笆迷人,文字扭曲。

藜醉了,又软又饿。问豆叶何时黄。

还有衣巾落枣花,村口南响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阳光明媚,但他太渴了,他想找些水喝。然后敲开一个村民的门,问:能给我一碗茶吗?

柔软的草让雨水变得清新,轻盈的沙让道路变得干净。何时清理耦合体。

日暖桑葚如溅,风如蒿草。石是的中间人。

浣溪沙山色侵微辉,湘川风犹吐寒花。乌鸦分散在远处的森林房子里。

梦见家乡有多少条路,醉醒放眼天涯。月光照千里平沙。

浣溪沙是指户主附近没人,晚上下雨起飞。谁可怜箕子的貂皮和毛皮?

虽然我对这个世界不抱希望,但看来你一定要问古人了。寒松柏愿惊秋。

浣溪沙就是画一只猎鹰过河,重新享受游泳的事情。老鱼跳过门槛认识青年。时间不愿意为此买单。

黄鞠的篱笆边没有失望,白云村有柔情。不教休救霜庵。

西江在黄州,春天晚上在水里游泳。在餐馆喝酒,喝醉了。

带月到溪桥,解鞍曲臂,卧醉少歇。我意识到了。

群山拥挤,流水嘹亮,令人怀疑不是人间。在书的桥柱上。

照野浅浪,天昏。我想一醉方休,睡在草地上。

可惜一股风流,没教到碾压琼瑶。脱鞍歇青阳桥,杜宇会有春晓声。

西江月九时重,楼顶细雨,与江外平湖重。那时候马戏在东方,今天在南浦却是一片惨淡。

不恨黄花不吐不快,教红粉互帮互助。在酒站不用看山茱萸,全世界都有。

阮朗贵又回到初夏,那青槐高柳高,新蝉吞。洗去蓝纱窗下的重烟,白天的棋声吓得你睡不着。

一场小雨过后,荷花翻身,石榴开花。玉盆手探春,朱琼破而圆。

少年游润州,代人送。去年我送他,杭州门外,飞雪纷飞。

今年春末,花开如雪,依然不见我的家。邀明月到酒帘,风透纱窗显。

就像【女艮】娥惜双艳,明明白白照着,歪歪斜斜。鹧鸪林破山竹隐壁,蝉草小塘。

翻过来总能看到那只空白的鸟,按着粉色就香了。小屋外,古城旁,棍棒和藜麦转向夕阳。

勤奋昨晚下了一夜的雨,凉爽了一天。于美人有一个美丽的大厅来呈现古老的湖光山色,这是东南美景,一眼望去就是千里之外。

陛下多久会回来?它让陛下醉得神魂颠倒。沙河堂灯初,水调谁唱?

夜深人静时,碧琉璃只有一轮明月。南乡子派蜀谷回望混沌的群山,他看到的不是人而是城。

谁如临平山上的塔亭,迎客西送?衣锦还乡是清风,寒梦不能成。

今夜残灯斜照,秋雨清时泪不清。南乡子梅花词,与阳素。

寒鸟满树篱,争着抱寒柯看玉铲。突然,我看见客人们坐在花丛下,吃惊地飞来飞去,撒了方盈的酒。

醉而诗意,一客醉而无毯。花儿凋谢了,酒窖是春天,它要走了。有点酸已经扎了根。

南香子形容自己是清凉的绿纱厨房,白天伴着凉风睡觉。晚上睡觉没毛病,慢慢的,我在床头看了几本书。

挠头给他,觉得名利偷懒,稀疏。如果问你的天赋和技能是什么?盲目占领世界是愚蠢的。

南乡子九层韩晖楼是徐俊友初霜的水痕,浅浅青鳞露在园洲。酒渐消,风柔冷飕飕,破帽多情却多情。

节若酬,则毁秋。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梦,休息一下吧,黄蝴蝶明天会担心的。

醉落,离京轻云淡月,二更初醒船。孤城回望淡烟。

当你记得一首歌的时候,你不记得季节。毛巾掉在藤床上滑了一下,也没人说什么。

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漂泊安息?家在西南,向往东南。

3月7日,胡莎路下着雨。雨具先去了,同行的都乱七八糟的,我一个人感觉不到。

它已经放晴了,假装是这个词。不要去注意那在森林里跳动的雨声,梅一边唱着长口哨,一边悠闲地走着。

竹竿和草鞋比骑马还灵巧,有什么可怕的?一件雨衣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着我的生活。春风的凉爽,将我的酒唤醒,寒冷开始寒冷,太阳的山峰的太阳,但在时间满足。

回望遇见风雨的地方,回去,对我来说,没有风雨,还是晴好天气。将南海赐与王定国,总羡世间玉郎,天应求酥母。

尽最大努力唱歌,张开牙齿,风吹,雪飞,海变凉。万历少面带微笑地回来了,与一起微笑着向。

我想岭南应该不好吧,我说:这安心就是我的家乡。蝴蝶花凋谢,红杏小。

燕子飞来,绿水人绕。枝头吹柳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墙外荡秋千。

墙里俗人,墙里美人笑。笑声消逝在寂静中,激情却被无情地惹恼。

密州钱塘灯火三五夜。明月如霜,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香。这个味道应该是无价的。孤独的山城人老了。

打鼓吹箫,初入农桑社。火寒光露薄霜,野云落。

华莲记得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你。好梦惊我,我见高唐路断。

燕子来回飞,纱窗几度春日黄昏。那一天,绣帘相遇的地方,她们垂下眼帘,假装在笑。

很难在人前轻诉其中的深意。临江仙人夜归临高夜饮东坡醒酒,归来如子夜。

这孩子呼吸急促。甚至不敲门。

5.选择几个能清晰理解苏轼思想的词进行分析,这些词反映了苏轼的人生观:《丁奉伯别听林中打叶声》是苏轼在1082年写的。它通过在去野外途中遇到生活中的小事,在简单中看到深刻的含义,在平凡中创造奇迹,表现出旷达超然的胸怀,体现出不凡的人生理想。值得深思。这个词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表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暴风雨》的序言是3月7日,当时胡莎路下着雨。雨具先行,同行都乱了。我没意识到。很好,所以我假装做了。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唱唱慢走?竹棍鞋比马轻,谁怕?烟雨连绵一生。寒冷的春风唤醒了我,但它略冷,但山顶斜照。回望萧瑟之地,风雨无阻。它反映了苏轼的历史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狂放不羁的宋词的代表作,主题性强,气势恢宏。整首诗将通过古代来表达它的感情,并将写风景和唱历史。这里就不引用了。体现了苏轼的爱情观:《蝶恋花春色》是苏轼写的一首优秀的诗。当初写的时候,各方意见不一致。关于苏轼的密州、黄州、定州、徽州时期的说法很多,但没有证据表明清楚,所以今天无法详细研究。作为宋诗豪放派的先驱,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总的来说,苏词婉约的作品占大多数,此词是其中之一。在这首词中,作者以惜春之伤为名,通过描写残红已逝,春光暗淡的晚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对官海沉浮的惋惜,对大起大落的无奈。燕子飞了,花就凋谢了。墙里荡秋千,墙里陌生人,墙里美人笑,笑声渐消,激情却无情恼。反映了苏轼的名利观:《江城子密州狩猎》是苏轼于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冬所作的一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早期作品。在文字中,作者表达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虽然不乏慷慨激昂,但气象恢弘,言语柔弱,充满阳刚之美。老人讲(fā)少年狂,左黄右苍白。金(jǐn)毛貂(diāo)秋(qiú)前旗(j ǐ) (ju m n)。冯唐什么时候在云端发(qi m: n)?他可以像满月一样挥舞着弓,向西北方向望去,射向天空之狼。这反映了苏轼的民生观:《浣溪沙》一词是苏轼四十三岁在徐州做太守时写的。1078年春(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作为地方官员,苏轼带领群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滩求雨。雨后,他去石滩和人们一起谢雨。总共有五首歌。这些作品描述了他在农村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在艺术上颇具匠心,文字从农村常见的典型事物入手,饶有兴致地表现出纯朴的农村风味。这里选第四首:簌簌衣巾,枣花落,村南响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后困,阳光下渴茶,敲门问野人。

6.举例说明苏轼对词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是隋唐时期随着燕乐的传播,诗乐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格律诗体。

它兼具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属性。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显然在音乐的早期占主导地位。

从五代到柳永,词是一门多姿多彩的学科,以和为主旨,以雅为宗,词附于乐。作者要造词,首先要靠声音按照歌曲的节拍长度进入曲调。

到了苏轼的时候,词逐渐脱离了音乐,变成了“背而不唱”。特别是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词作渊源的角度,力求摆脱旋律对词的束缚,使词风突兀,解放词风,开拓词的境界,提高词的品格,使词摆脱附庸地位,成为一种大国和独立的抒情文体。

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境的拓展。苏轼革新了词的风格,拓展了词的内容和题材,突破了词是“艳体”的旧藩篱,使词从“花”走向“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苏轼不仅写出了男女之恋、离别之恨、远游之忧等传统题材,而且将诗人以往所写的一切题材和内容都带入了词的创作领域,如怀古、哀世、哀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讲道理议政治等等。能当诗人的都可以入词,词达到了“无心入”的目的五代宋初的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

在苏式看来,诗歌的领地是大海、空气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诗歌后代的词应该是一样的。

所以当他不满意的时候,人们就拿“柯岩”当绳子,对词分进行各种约束。很多人认为诗中应该表现的主题和内容都包含在词中,完全突破了“柯岩”的牢笼,把词从向往爱情、留悲不恨的狭隘藩篱中解放出来,通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它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艺术天地,赋予了词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二是词风的变革。

苏轼打破“诗韵”的传统观念,一扫旧习,以清新淡雅的文字、豪放浑厚的笔法、美妙的气象写诗,使他的诗仿佛“海上满风浪”(花草拾来),多有苍劲、失意、激情,形成了与苏轼诗相似的风格。如【巴声赣州】“多情风自万里来”,笔法似“突雪山,自地来”(《东坡赋》),苏轼不仅以诗句法入词,还吸收了更多的诗、赋词汇,采用史传、口语等方式突破词的节奏约束,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词写得为文,而不是为歌。

自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致力于婉约词的创作。从文到柳永,这一时期许多词人的词作,虽然也有雅俗之分,但总体上趋于婉约妩媚,词的内容和形式都依附于音乐。

苏轼对此颇为不满。突破文字节奏的束缚,将诗体引入文字,促进了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对纯文学的追求。

这一重要转变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生命的开端,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这也是苏轼对词的一大贡献。

第三,风格多样化。唐五代以来,婉约词一直是主流词风。

苏轼认为,词的风格不应偏向婉约的一隅,而应像诗歌一样刚柔并济,绚丽多彩,异彩纷呈。苏轼对词苑中弥漫的艳媚之风极为不满,在柳永、婉约词派之外另立流派,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杰出先驱。

而苏轼的词不仅豪放,而且变化随意,呈现出多样的风格。比如《蝶恋花》(花凋谢,红绿杏子小),写的是美人笑搅墙外春愁,风格妩媚动人,在真诚细腻中端庄敦厚。

王世贞《花花草草拾》评论说:“我怕我未必能成,但不知是不是‘一去不复返’的意思。”开创豪放风格的确是苏式革新词风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其革新词风的目的和成果并不完全在此。苏轼对词风的革新,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婉约词,而是要改变婉约词独霸词坛的局面,使词风由一元化向多样化发展,形成婉约词、豪放词、美词、雅词、阔词等多种风格并存繁荣的局面。

第四,用文字和陶器写出爱情。他将士大夫的情感趣味注入词中,将士大夫的情感趣味与市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形式结合起来。

它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使词在和声唱和之外,有了足够的文学价值自立门户。提高了文字的品味,也增强了文字的生命力。

此外,他还从人的情感需求出发,以反映主体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这不同于传统诗歌对社会政治功利性的强调,它依附于普通文人的文学生活和歌词创作的现实。

是对传统诗词的人性化改版,得到了广泛认可。综上所述,苏轼倡导词的诗化,在词的题材、内容、风格、抒情功能、运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归结为一个方面:重视、发展和提升词的文学属性,使词摆脱依附于音乐的从属地位,回归诗歌。

这势必涉及到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如何看待词的音乐属性?苏轼提倡词的诗化,重视词的文学属性,而不是忽视词的音乐属性。但是,苏轼重视词的音乐属性,并不意味着他忠实于音乐的旋律。当对音乐旋律的严格要求与表达歌词含义的需要发生冲突时,他往往更注重词的文学属性,而不是被旋律严格束缚。

苏轼的做法遭到了当时和后来一些强调旋律的学者的嘲讽。《王志防诗话》(《苕溪渔隐从化》)云:“东坡以其所作而不咎,钱文曰:‘何不少游?’二人对云曰:‘小诗如小字,萧先生字如诗。

这里说的“先生的小字如诗”这句话,不是恭维。更尖锐的是,陈师道在后山的诗中说,“以言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