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会意字和象形字的起源
1.所谓象形法,是一种描写实物形状或特征的造字方法。
还有一些象形文字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的物体,而是用来表示与物体相关的概念。比如“大”字,以前就像一个人直立在正面的形状。手脚摊开,表示“大”。这种从名词引申到形容词的构词方法,后来得到了发展。象形文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最少。因为宇宙万物众多,不可能根据万物的特性做出一个象形图,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就算能画出来,这种造字法也太蠢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文字的局限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发明了另一种构词方法——点物法。
2.所谓点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者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的符号来表达意思的一种造字方法。这种构词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符号,即不是图形的符号(如果是图形,就是象形)。另一个是附在图形上的符号。
参照事物创造汉字,是汉字从象形字发展到表意字的第一步。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很多事物,也不容易将作为符号的点和横线与其他笔画区分开来,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几幅图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认识。
3.所谓会意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其意义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思的造字方法。
随着汉字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是画三四张图解决不了问题。如果画五六个或者七八个图就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而像一幅年画。如果是,那我们今天写起来多麻烦。写一篇短文,相当于编一本厚厚的漫画书。我们的祖先有无穷的智慧。他们认为文字记录了文字,文字与声音相关。那么文字能记录声音吗?所以他发明了形声字。
4.所谓形声字法,就是由形声字和音韵字组成的造字方法。
以上六种是一般的形音配合方式,其中左形右音最多,上形下音次之,其余较少。
形声字是在象形、指称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仍属于表意文字,但已经突破了汉字的束缚,沟通了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到表音的重大发展,已经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用形声字造字很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词,以及感叹词和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构词方法可以持续创造新词,直到今天。例如,最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和锝”都是以新创造的形声字命名的。对于简体字,形声字的方法也是优先考虑的,比如“优”“响亮”等等。
“六书”除了上面说的四种造字法外,还有两种:转写法和借用法。过去有很多所谓转注法的说法,比较流行的是一种适应方言差异和语音发展的造字法。比如原来的“老”字是表示年老的意思,但是因为时间地域的不同,用这个音表示年老是有用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部首相同、读音相近、意思相同的“考”字。“拷”字与“老”字(没有匕首的部分)相邻,与“拷”字相邻。所以“考”字就其构词方法而言,还是一个形声字。所谓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达新义的方法(“假”也有借的意思),如“如”是水名,在第二人称中作为代词借用。起初这种借用现象多是因为没有这个字而用一个谐音代替,但后来一直沿用,借用了很久,被喜鹊霸占了。有些话本身的意思,后来却另辟蹊径落地了。比如“然”本来是烧的意思,下面四点已经是火了,但被“然否”借用后,我只好在旁边加了一把火,变成了一个“烧”字(音)。
可见,转注法和借用法都没有创造新词。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象形字、表意字、会意字和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