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1.7万年前到1万年前,脱离了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当农业在时尚末期出现时,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历史上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时代,如尤超的“筑木为巢”、燧人氏的“钻火”、傅的“借租钓鱼”等。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采集、捕鱼、狩猎的加剧,人类经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为农业起源的驱动力。
65,438+0,000到4,000年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创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农耕,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畜牧业。中国古代的神农传说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时代。
第二,粗放农业阶段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不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夏商周三代先后在此建立强国。夏商周属于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一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所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型农业阶段。
第二节中国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上开始了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本节重点介绍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是精耕细作,以小农经济体制为基础,以提高还田生产力为目的。这一特征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中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第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起义将东汉王朝带到了崩溃的边缘,地方叛军乘势而上。从此,中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分合合。频繁的战争、政治动荡、人口外逃、耕地荒废,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客观上,战争造成的人口迁移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和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渐被卷入种植的洪流中。在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绩效一般应从农具的改进和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建设、耕作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国家人口的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一、农业生产工具:
1,木工工具:夏、商、西周时期使用木雷、石刀、蚌、镰刀。
2.铁制农具: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普及,西汉时期广泛使用,秦汉时期传至岭南及西域。
3.耕田法: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普及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期普遍使用双联犁,出现了两把牛一犁,唐代发明了曲圆犁。
4.排灌工具:三国马军发明翻车;到了唐朝,出现了管车。
▲(东汉杜甫诗发明水排作为手工业工具)
5.播种工具:西汉使用人力车。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就有原始水利;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沟壑了;在战国时期,有郑国渠都江堰。2、和汉:西汉的六辅渠、百曲、文帝、武帝治理黄河;东方汉明帝时期,王景治理黄河。3.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蜀守都江堰;
4.五代十国: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堤;
5.唐朝: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开辟了灌溉渠。
▲(秦灵渠;隋唐大运河以航运为主)
第三,农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种植小米、蔬菜、大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商朝:粟、黍、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
秦汉: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传入西域。
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提高。
唐朝:吐蕃种植的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的种子传入西藏。
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苏、浙江、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产大米;棉花种植从福建、广东扩展到江淮。
明代: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玉米、红薯、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桑、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第四,畜牧业:
母系氏族:半坡:猪、狗、牛、羊、鸡;河姆渡:猪、狗、水牛。
商朝:猪、狗、牛、羊、马
北魏:齐蜀引进家禽、家畜和鱼类养殖。
唐朝:吐蕃饲养牦牛、马、猪、单山骆驼;卑微的食草猪
动词 (verb的缩写)耕地、粮食和人口
隋唐:大量开垦土地,增加粮食、布帛,人口增长,是唐太宗在唐玄宗的近三倍。
清初100年间,耕地增加40%以上,人口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