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霍去病有关的战役?最有历史意义的一个!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还不满18岁。跟随大将卫青进攻匈奴(即历史上的大漠南之战)。由于霍的再三请战,卫青选了八百骁勇善战的勇士归他指挥,一开始就披上战袍。霍没有实战和指挥经验,带着一腔热血和血性勇气离开了军队数百里。斩单于的长子若生于侯,又活捉罗家璧,其父于姬,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取得了空前的战果。消息传来,汉武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冠军侯”,以夺三军称号。
在这场战争中,霍去病年轻,勇猛,经验不足,一战能封侯也确实很幸运,八百勇士虽然勇猛,但在沙漠中敌我不明,极有可能遭遇匈奴主力,全军覆没,血本无归。(这样的例子在汉匈战争中屡见不鲜,苏简、李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赵信也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回到了匈奴。)我们打的是一场遭遇战,一场奇袭。如果我们勇敢,我们就会勇敢。真的是危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之星。如果战争是为了诞生这样一代明星,我们不会让他在出道就全军覆没,而是给他一个大胜利。
但这一仗对霍绍和整个汉军意义重大,就是长途奔袭战术的一次小试牛刀,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霍去病跌跌撞撞走对了路,错摸对了门。对于霍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总结一场胜利的地方太多了。从此,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这里也总结一下长途奔袭战术的基本条件:部队必须勇猛,要求单兵作战能力强,行动迅速,进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数百人甚至数万人进退如一人,机动能力强,打得快收得快,绝不恋战。长途突击战的性质也决定了必须以少人多打,部队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闪电战的快速性和突发性力量无法发挥。所以关火接下来的几场战斗虽然兵越来越多,但其以少胜多的战斗本质从未改变。
一代名将由此诞生。大汉最耀眼的大将一出现,就以其势不可挡的精神、创新的战术、进攻的风格,表明中匈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汉军横扫大漠、称霸长城的日子不远了。
2.河西首战——首战告捷,铁军巍然屹立。
霍去病在首战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接下来的重要军事行动中成为首选。在这里,汉武本人比霍去病更喜欢冒险。身为校尉的齐耀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当时年仅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汉武河西远征的主帅,多少有点让霍去病碰碰运气的诱惑力。汉武渴望打破双方的僵局,渴望力量对比的突破。纵观朝中将领,最能贯彻其战略意图的,恐怕要数极有才华、时间紧迫的状元侯了。
元寿二年春(121年前),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精骑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县)进攻匈奴。霍去病果然不负众望,势如破竹。“他超越黑杯,求援,涉狐奴,历五国,希望拿下可汗子。经过六日鏖战,越过雁栖山一千多里,与矮兵会师,行军至皋兰之下,杀了兰王,斩了鲁侯,捧了匈奴邪王、郭襄、杜威,领军八千九百六,收了屠戮祭神。”
这是霍邵的闪电战战术第一次接受正规大兵团的检验。结果大获全胜,战果辉煌。一扫与匈奴战争的颓势,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霍邵终于有机会指挥强队完全按照自己的战术思路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恐怕在他之前没有战斗过。哪个将军带着这么大的兵团打这么大的穿插迂回战,六天转战五国。在反复进攻河西五部后,集中优势兵力,避开谢混、秀土的正面防御工事,沿着胭脂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以东,悄悄驰骋1000余里,到达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在那里与吕后、哲兰会师。
霍去病用兵灵活,临机应变,逃避现实,在军中未能明确定位,不按常理出牌,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电战打匈奴,打得他们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他对自己神出鬼没的运动战非常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河西的胜利,为汉军大兵团的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证明了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汉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相应的后勤补给、粮食和武器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初步获得了解决方案。
二楼
皋兰山之战是一场真正的血与火的战斗,一场生与死的战斗。霍去病东征,在皋兰山,与吕后、柘兰的主力交战,孰先孰后。这是一场真正的正面战,一场硬仗,一场混战,一场血战。霍去病的部门没有机会利用这场战斗。反而以少胜多,战斗异常激烈,虽然最后打败了鲁。最后回到李的时候,还不到三千。可想而知,当时战斗异常激烈,但霍去病顶住了对手反击的凶猛气焰,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战斗到底的决心,带领全军前赴后继,奋勇作战,真正无愧于冠军侯的称号。
经过这一仗,汉军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实力,匈奴也真正领教到了汉军的勇猛,汉军打得有底气,有威信。从此,它再也不怕事半功倍了。虽然损失惨重,但经过这种鲜血洗礼的幸存者将成为反匈战争的中坚力量。对于那些在生死边缘回来的勇士来说,应该没什么好害怕的。从此,霍的军队树立了顽强、勇敢、无私的军风,形成了攻、攻、再攻的强硬作风,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
霍绍,经过此役,也奠定了他作为王朝第一勇将的地位,在军中占据了无可争议的地位。牛?连锁松露歌剧院?喂张伟?杂潮?这是什么样的伞?
而第一个高兴的,当然是汉武帝,这是期待已久的胜利。他要用铁的事实告诉那些保守的大臣们,他会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彻底打败匈奴,把他们赶出大漠,永久解决汉匈边界争端,完成他的野心,这个目标很快就会实现。至此,朝鲜保守、反战、和平、冷眼的嘴巴都闭上了,没人敢说三道四。远程攻击策略得到了普遍认可。
三。河西二战——大局初定,收复河西。
因为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的成功,汉武帝在同年夏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第二次河西之战,旨在趁热打铁,彻底切断河西的匈奴势力,将河西地区牢牢控制在汉朝的版图之内。
这一次,霍去病和公孙敖从北地郡(今甘肃环县)派出数万将士分头出击,又派李广、张骞率领一万余人从右北平出发,牵制左部,配合霍去病的西征。从战术安排来看,霍的主攻位置非常明显。无论是龚、李广还是张骞,他们都在协同作战。不要小看这种战术搭配。其实就是漠北决战的雏形。
孙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参加战斗,霍去病隋帅部孤军深入。“他卷入君,经济上旷日持久,于是做了小,攻打祁连山,举起武器,收获颇丰,得了可汗的可汗桓、酋长屠王、和一个都尉,降兵二千五百人,先头首领陆三千二百,胜五王、太后和可汗。
这场战役霍去病的数万将士,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估计至少应该在两万到三万之间。作为旨在彻底消灭河西匈奴的主力,再加上当时霍军精锐尽出,马庄兵强马壮,以一敌三,战斗力势不可挡,霍孤军奋战,失去了公部的配合和协调,但局势并没有河西初战时那么凶险。再加上经过第一次战争,此时汉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开战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战时暴露出来的所有问题,比如地形,水源,粮草,后勤补给等。,有妥善的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而且一战获得的震慑,有助于两军对峙时突破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一战失利,匈奴人元气大伤,信心受挫,两军尚未交战,心理上有点失落。到了打架的时候,胜负就立了。所以说二战河西的胜利并不幸运,只说“去医院的兵总会被选上,驻扎在东道主的兵还不如去医院”来解释其卓越的功绩,实在有失公允。
祁连山麓之战,匈奴大败,不得不退守雁栖山北。河西大局已定,汉朝终于完全控制了这片富饶的牧场和咽喉。就这样,战局发生了大转折,从胜负到汉军一家独大,匈奴开始对霍死心,从此对霍产生了畏惧,无人敢与之战。匈奴人唱了这样一首哀歌:“祁连山之死,使我六畜不快;失去我的胭脂山,让我的女人无色。"
霍邵的指挥能力大增,此时应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武将。此时的他已经熟悉全军,判断、分析、决策、部署、进攻时机都已经成熟。经过两次胜利,霍军的框架已经形成,一批军事人才已经牢牢凝聚在霍的周围,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集团已经成型。
北平将军闫刚思投降河西——战神天威偶尔出头。
一直不明白,河西投降,为什么汉武派霍去病,而不是相对温和的卫青。对于谢混和秀图来说,面对这样的噩梦有点尴尬和恐怖。霍去病率领一万大军,渡过黄河,面对浑恶的人群。对军事力量心存敬畏的霍军,大概是让这群刚被打中的匈奴人又一次尝到了霍邵军的剑的滋味,忍不住落荒而逃。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霍直入浑邪王大营,令其斩杀八千乱兵士卒,止了暴动,平定了病情。一场爆炸性的兵变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营地里的匈奴邪王,短时间内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内心的事。他的宿敌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以至于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他在一起的只有几个人。此时,他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死报仇,还可以为可汗邀功。汉朝失去了这个人,匈奴或许永远不会有麻烦,但为什么匈奴邪王从来不冒险?也许他害怕的是营外那一万强大的汉军,或者是战神天威偶尔流露出的峥嵘的眼神?他的心跳还是那么平稳有力,平稳到足以让匈奴邪王都放弃任何冒险闹事的念头。
霍邵打了一辈子仗,到处冒险,但最危险的恐怕就是这一次了。心理战比真打好。霍邵驾驭全局的能力和临危不惧的勇气,千百年来依然令人刮目相看。
5.决战漠北——巅峰之作,盛世之作。
战斗进行到这一步,汉匈双方都知道是决战的时候了。开国大典第四年(前117),武帝调集骑兵10万,战马14万,步兵数十万,卫青、霍去病各得骑兵5万,分东西。从古至今,关于漠北这场战役的评论很多。原因是里面有很多故事。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原本是以霍峻决战可汗为蓝本,但出现了情报失误,以至于精心安排的游戏成了一个错误。卫青与单于对峙,但霍去病不得不拿相对弱小的左部出气。后来,李广的死引发了家族恩怨,使得霍伟在几千年后仍然无法逃脱。还有就是战后给汉武帝封号的不公,看起来是故意为之。霍君一次次封,皆大欢喜。然而卫青兵团虽然经过了艰苦的斗争,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功绩,全军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它重新设立了傅的职位,但被任命为傅。卫青虽然贵为将军,但实权都到了霍去病手里。
但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漠北之战确实是西汉的经典。这一仗,卫青用武车打败了单于,霍去病追击左千里,直到大灰狼来到胥山关山,把汉武曾经的武功军力推到了极致。我们在漠北决战的时候,霍军的胜利根本不存在。五万精骑是一个不可战胜的王师,这基本上是看谁摧毁谁的力量。胜负其实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了。此时邵先生的指挥能力和全军的运作已经没有悬念,自然会一路追击左部。这时,霍的统一军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杀敌七万之多,己方只损失23/10,实属罕见。而汉武之所以举全国之兵,在一个穷国的帮助下一战尽力,也是出于对霍能力的无比信任。“宜以仅存之勇者追穷匪”,最大限度地杀伤匈奴有生力量,将他们彻底赶出大漠,使其几十年内无法入侵疆域。霍邵对汉武帝北驱匈奴政策的执行可谓彻底。曾经在汉武,经过这次远征,兵权鼎盛,一时所向披靡。至此,“匈奴远,大漠南无王庭”。这个马背上的强国,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进攻下,在霍去病、卫青、李广的铁血征阀下,终于把马牵走了。
在这场战争中,霍去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唯一遗憾的是,由于不正确的信息,他遗憾的错过了可汗一生。他看过很多关于两强相遇的假设,也有人提出如果真的遇到可汗的军队,霍军是否一定会赢。我觉得这个怀疑是多余的。当时霍军装备精良,霍军战斗力强,霍天生对战争敏锐得心应手,霍军中无与伦比。当然,霍没有遇到可汗,心里很郁闷。把左一路杀到天边,也是一种发泄和催促。我暗自想到,霍绍真的不是很享受这场战斗,跟自己喜欢的对手斗不过真的很难受。军士无事可做,便去挖土增山。之后他没有对手,手痒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孤独,绝望于失败!
不及物动词补充-其他因素
最重要的是,我们沿着霍邵之前的战斗一路寻找。我们认为他随着历次战斗的成长清晰可见,时势造英雄。这位军事天才生逢其时,有幸遇到汉武这样的一代英雄,两个民族酝酿已久的决战,伟大的历史时刻。再加上他被汉武赏识为外戚,在弱冠的年纪就能平步青云,在塞外建功立业。
在这里,我还想补充一下霍邵成功的其他因素。公平的说,霍绍比其他人更有客观优势。每次打仗都让他先选兵马。“敢打硬仗的都是有病的。”他手下的名人很少有人对他毫不妥协、独断专行的风格感到满意。霍绍性格坚韧,冷酷无情,军中大多数人对他又敬又畏。这种统帅的战斗力往往比脾气好的将军强好几倍。再加上汉武的无条件支持,不仅仅是装备和后勤支持,还有信任和放手。霍邵脾气硬,桀骜不驯,一上来力气大,连皇帝都顶着。“他不关心方略,所以不学古代兵法。”他很少汇报去长城的过程,一个副司令不受外面架势的约束,所以汉武不像卫青那样低声下气,不用任何人。不过,这也和它与生俱来的霸气有关。虽然很神奇,但是只适合自己,一个就够了。不然满清的文臣都跟风,都是捏着脖子,看到武帝不杀才怪。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赢家和输家。霍邵年纪轻轻就成仙了。达不到的人当然会说这是福气。我对此不怎么争论。我感兴趣的是,如果霍绍活得长一点,他一定有机会在汉武之后的打斗中出场。他会失败吗?虽然“军事家胜败在意料之外”,但以我对霍邵性格的分析,这种霸气又有才华的人,如果输了恐怕很难像别人一样东山再起。他就像项羽,一生只想输一次,一生只能输一次。一次损失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