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为什么被鄙视?
早期做商人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中国商业兴起源于先秦时期,河南商丘被认为是商族和中国商业的发祥地。历史上,在部落和民族时代,商人和工人、农民一样,都被视为靠劳动为生的人。
中国古代的人很早就知道做生意,商朝的人甚至因为擅长做生意而出名。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商朝是“商朝”。商人最早的名称来源是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四处奔走经商谋生。他们来自商朝,周人称他们为“商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叫“商”。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壳、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西周时期,商业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部门。当时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政府对商业的控制被打破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到处出现。春秋时期的高闲、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的白圭和吕不韦都是当时的富商。
当时的读书人不仅以能经商为荣。而且可以学习,可以做生意。以自贡为例。他不仅学业有成,成绩斐然,在商业和理财方面也很有天赋。孔子曾在《论语·先进》中评论:“亦平淡而空。如果你不发号施令,但货殖很笨拙,你就会屡战屡胜。”颜回在道德上近乎完美,却穷到连吃饭都成问题,子贡则躁动不安,囤积投机。猜测市场,并且总是猜对。孔子生前并无大名,他自己也说:“圣若仁者,我焉敢?”但他一死,学生子贡和哉我马上发起了“成圣运动”,成圣活动的经费都是他赞助的。
汉初以前,商人不受歧视。
从春秋晚期开始,私人商人相继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他们已经相当活跃了。随着雇工人数的增加,一个新的私营工商业阶层逐渐形成。如果商人利用社会转型和放松的机会发展商品经济,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事实上,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制度,但商人缺乏个体意识、契约精神和公民观念,在政治上始终缺乏参与意识,没有商品经济秩序、保护私有财产权和要求本阶级人民平等政治权利的思想,导致错过了提高商人地位的历史机遇。
虽然错过了机会,但问题并没有马上暴露出来。汉初以前对商人没有歧视,哪怕是买够了卖贵了。
汉武帝时期,“重农抑商”开始。
因此...为什么商人后来被鄙视,臭名昭著?我们知道商人可以通过其逐利本性和冒险精神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这实际上对政府的中央集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官员觉得受到威胁,需要刻意打压,政治上丑化。在舆论上打倒他们。
那么,为什么人们也会鄙视商人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普通人经常看到商人在流通领域高价卖出,低价买入,赚取中间差价,因此认为他们很狡猾;但是,商业本身并不创造直接价值,所以商人被认为是社会的‘寄生虫’。他们努力了,吃不饱饭,心中难免产生怨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遗余力地丑化商人,也迎合了民众的思想潮流,用丑恶的形象作为反面教材来诱导平民阶级;而少数行业败类的恶行恰恰为他们的无限夸大提供了素材。
从官方到民间,认识如此高度一致,商人成为过街老鼠,同时被人喊冤,人生自然难过。其实商人被社会鄙视,最早发生在汉代。
汉朝是商人命运的转折点。西汉初年,国家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一转到西汉中期,就立刻被“杀商”政策所取代。汉武帝认为,只有“重农抑商”,才能稳固帝国的权力,平衡商人和农民的利益。所以手里的权力很大,毫不犹豫地敲在商人的头顶。汉武帝以后,封建帝国也明白了这一行动,把“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