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音乐史上有哪些舞蹈人物?
从这些服饰各异的女舞蹈俑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的服饰五彩缤纷,表情优美,足以说明雕塑家具有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艺术形象的卓越能力。从这些纵情歌舞的舞蹈人物的动态表情来看,似乎即使是为了享乐而被奴役,但他们青春纯真的内心中,似乎依然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出土的三件优秀的舞蹈俑在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期间被毁,只剩下这张原作的照片存在,因为这三件俑出土后很少有人见过。记得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笔者有机会到古代洛阳一游。在当时的教育部门,他看到这三个新出土的彩陶俑感到很惊讶,立即拍照备查。没想到的是,这批彩陶俑在一次河南文物的搬迁中,为躲避日军轰炸而毁于一旦。
女性舞蹈雕像
在陕西长安附近唐墓出土的乐舞俑中,一批乐舞俑和一批歌乐家、儒士比较有代表性。郑仁泰墓出土的舞曲俑(见前)。应该是初唐的,但四个坐俑中,有两个应该是舞者或歌手,而不是乐师。因为从他们的手势来看,他们看起来不像是乐器演奏者,而很可能是在歌舞的中场休息时坐着休息。突出的是两个跳舞的俑,表现了唐代诗歌中所描写的美好形象,即“舞得美而长袖轻挥,唱得响而歌声高,生意做得清”。
另一组歌唱俑实际上是游的说唱表演。但这种组合,就像最后一组跳舞俑一样,是俑出土后,出于陈列或摄影的需要而故意摆出来的。不可能知道各种人物之间的原始关系是怎样的,所以今天只能阐述俑的个体造型的艺术成就。从这组俑的个体角度来看,如跳舞的歌者,呼之欲出,仿佛听到了动人的歌声。比如整体左侧的一人唱俑和坐在他身旁的六人乐俑,且不论是否是唐代宫廷流行的所谓“坐艺妓”,仅从戏子所透露出的专注神态,就能领略到唐代塑工的才华,难能可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Xi安附近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两件独特的三色“骆驼音乐俑”。一组由来自中原的八个人组成,另一组由来自西域的五个留着胡须的“胡人”组成。两组乐舞也在旅程中栖息在驼背上,真正展现了“歌舞”的欢乐气氛。特别是从遥远的西域远道而来的驼队,忠实地反映了唐朝与中国和西亚之间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交流。
石像古往今来都不多见,唐代也不例外。除了上述出土的两个仆役俑外,这里还有一个抱着琵琶的艺妓俑。从神态和衣着来看,不像上一章介绍的北朝弹琴的女性人物那样像奴隶。虽然石像的左手和脚都有损伤,但仍然表现了雕塑家高超的写实主义。从人物表情可以看出演奏者全神贯注于和谐的音乐中,这座石像的结构衬托也十分出色。在雕像的左脚旁边,雕刻着一对跳跃和蹲伏的小猫。从侧面可以明显看出,他们似乎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进一步助长了音乐的演奏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