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
春节前谈春联,不仅及时,而且必要。因为现在春联很流行,但是春联的知识不是很普及。我的思路是:从对仗到对联,再从对联到春联,因为春联是从属于对联的,对仗是春联的基础,所以本文从基础入手,目的是让大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对对”的含义
我们可以把对联和春联理解成对。比如旧蒙古读本里有一本书叫《里翁堆韵》。是写诗的准备,讲的是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天。山花对海树,太阳对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汉语是最适合配对的,因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构工整,因为它没有屈折,音调丰富,所以它的节奏感多变。如果要把英文单词“天”和“地”对立起来,就变成了“天”对“地”,很难做到结构上的整齐。
对子在中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我想起了郭沫若的一个对子的故事。郭六岁时,私塾老师写了一副对子:钓鱼。学生们惊讶地拍鸟,养昆虫,拍苍蝇等。,只有郭打老虎是对的,说他看到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
其实,它不仅仅是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旧文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交流和玩耍的重要手段,留下了无数的奇闻轶事。由此,我想起陈寅恪先生用对子考学生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可能比较模糊,有很多“版本”。更可靠的说法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招生是在1932年。当时,系主任先生让陈出一份试卷。陈老师写了一篇《梦游清华校园》的命题作文后,并没有以一对题结尾:“孙行者”。陈寅恪先生自制的答案是“胡适之”。两者是很好的搭配:就人物而言,一个虚一个实,一个古一个今,一个武一个文。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所谓旧文化抡大棒,也是“大麻烦”;就语言而言,胡、孙加一反狗为“猞猁”,“行为”对“适”,“者”对“志”的意义不言而喻。让陈先生高兴的是,真的有两个候选人把“胡适之”作为他们的目标。这两位候选人后来都成了名人,一位是语言学家,另一位是历史学家张。这是什么意思?说明人才是可以结对找到的。
上面说的两个轶事,归结到一个问题,就是对偶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在《与刘谈语文考试用书》一文中所说:“对于结对可以表达我国语言特点的许多方面,可以考考生是否能区分虚实词及其运用,是否能分别平抑声调,阅读量的多少和贫富程度,思维能力的强弱。”
然而,更仔细的研究发现,成对词和连词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用于配对的单词可以是单词、词、短语或句子。而连词只能是句子。
“对联”的范畴
说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是一个逻辑上的小错误,因为春联只是对联的三大类之一。从逻辑上讲,对联主要包括对仗、对仗、对仗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第一,都是对句;第二,大家需要注意练级。这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现在,更重要的是了解三者的区别。
我先说二元性。对偶是写作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在骈文中运用尤为广泛。如庾信《哀江南赋》中“将军去,树倒;壮士不归,寒风萧瑟”“夕阳寂寞齐飞,秋水共长”在王波的《王腾亭序》中,还有“初学见妒,蛾眉拒人;盖袖,狐媚能惑主。”相对来说,二元在规则的要求上稍微宽松一些。比如以上三种情况,下一句以呻吟声结尾,这在对联和对句中是不允许的。再如苏轼的《千赤壁赋》“舞幽谷,泣孤女”和欧阳修的《秋声赋》“草木葱茏,美木葱郁宜人”,两者都有同一个字(枝、尔),在对联、对句中也有。
再说说对抗。对偶是格律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言七言律诗的八句中,第三、四、五、六组句子要求对句。相对于对仗、对偶,对仗在规则上的要求最为严格,在词类、结构、层次上都有近乎苛刻的规定。
就拿白居易的《告别古草》中的第五句和第六句来说吧:甜甜他们压在老高路上,到了摇摇欲坠的城门。先看每个词的词性,“远”“晴”是形容词;原来是形容词的“方”和“崔”在这里被名词化了。“方”为香,“翠”为翠;“侵”、“连”都是动词,“古”、“荒”是形容词,“道”、“城”是名词。再看句子结构,远香和清绿,都是偏结构作为主语;入侵和连接是动词作谓语;古道,荒城,都是作为对象的偏结构。最后看平调。按照规则,五个字的重点是看第二个和第四个字。如果上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仄,那么这一句的第四个字就是平仄;另一方面,第二个字要平,第四个字要平。如果上一句的第二个字是连音,那么这一句的第四个字应该是平的;下一句要反过来,第二个字要平,第四个字要平。最后一句话,上句一定要平,下句一定要平。再看白居易的对仗,最后一句:“方”是平音,“顾”是连音;下一句:“翠”是平声,“黄”是平声。字尾“道”是音,“城”是平音。以上是最基本的规则,具体应用比较复杂。
七定律以杜甫《登高》中的第三和第四句为例: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落下,而我看着长河总是滚滚向前。由于空间关系,省略了词性和结构,只提平仄字。按规矩,七字靠二、四、六字,要么平,要么平。前一句是平的,下一句也是平的。简而言之,恰恰相反。杜甫两句246处,第一句是边、木、萧、平、连,下一句是竭、河、滚滚、平、连。看最后一个字,上一句的“夏”是别扭的,下一句的“来”是平的。
最后说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规则也应如此处理。但因为对联没有字数限制,所以除了五七个字之外,其他长句的水平可以适当放宽。
说起对联,有很多种。比如迎接春节的春联,庆祝的喜联,庆祝的寿联,悼念的挽联,游戏的游戏联,行业的行业联,围绕某个主题写的主题联等等。这些对联是临时用的,不是长期挂的,有的甚至从来不挂。壁柱上只刻或写对联,其永久性决定了它的地位,所以对联成了对联的总称。
谈对偶性、对偶、对偶,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众所周知,汽车的驾照分ABC。a牌照可以驾驶B牌照和C牌照规定的车型,这种关系是不可逆的。举个比方,对偶像A照,对偶像B照,对偶只能算C照。所以好的对仗可以直接挂在墙上,也可以刻在柱子上。比如我个人看过柳亚子先生写的一副对联:怕闻文字狱,为米梁而著书。出自龚自珍的七律《咏史》。
对联的前世
真正意义上的对联始于何时是有争议的,影响最大的是“始于五代蜀国主人孟昶”之说。《宋史》说:“每年除(除夕)外,孟尝君命学士为字,设卧房门(里间之门)。年底(宋前一年),辛(学士名)写了一首诗,因不修边幅,自称钢笔(自写):新年的,甲戌野。长春。”这个说法后来被涂上了迷信色彩,说孟尝新年后降宋的日期是生日的“贾节”,降宋将军恰好叫陆玉卿。这个说法居然帮了忙,让这个所谓最早的对联不靠谱了。我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不应该在唐朝之前产生。因为对联是从正体诗的对仗中分离独立出来的,成熟于盛唐,而分离独立的过程需要时间,所以对联的诞生至少会在中晚唐。按理说始于五代。
对联的诞生不算太早,但发展极其迅速。王安石的诗《一月天》描述了当时家家贴春联的盛况:“鞭炮声一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天天老是换新桃换旧桃。”
说到对联,苏东坡是不可忽视的。关于他和对联的故事很多。虽然其中夹杂了不少“小说家之言”,并不可信,但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对联还是很值得欣赏的。比如他和王安石玩了一个游戏:这堵墙的东坡是斜的,(王安石写的)就是在上面立一块石头。(苏东坡写的)充满智慧和幽默;再比如,他帮秦少游完成了第二副对联,“关起门来推窗外月,往水底扔石头。“严谨的节奏和伟大的气魄;并讽刺势利眼的“坐,请坐,请坐;“茶,茶,茶。”也是爆笑,惊艳。
文人留下的绝美对联太多了,到处都是。没必要一一列举。但是有三副对联是必须要提的。它们挂在老店前面。
第一对是理发店:挥拳头打遍天下英雄,不敢还手;谁不会在权力行使太少,把房间里的英雄压平的情况下低头?
第二对是洗染店:洗染比施的浣纱好;缝纫编织比晴雯补皮毛强。
第三对是弹棉花店:用三英尺长的冰弦弹夜月,一天之内跳春风。
这三个行业协会写得很漂亮,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辉煌和普及。回望当下,可以让人体意识到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情况如何?用“不忍睹”这个词恐怕不为过吧高知的一个朋友,在他的客厅挂了一副著名书法家写的对联:天若多情必老,人间正道沧桑。他和书法家大概还停留在“同字数是对联”的水平。
一位同事为家乡的新房写了一副对联:“双水抱秀,桃园遇溪,通四海,富贵荣华;福山环抱绿,天马接大路,王白岩,顶山行。“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是违法的,而且是挂在家里的,字太多,不在寺庙道观。于是改成:“两水抱四海,浮山围五洲。”我回答说,“太俗套了,也太大声了,更何况是平连格律,连四海连五大洲。“一个长期从事文教工作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那别人呢!
还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胸闷。几年前,我应该为闵行的赵家楼写一幅对联,其中一幅是关于上海城隍秦玉波的:
如果不是大臣,就辞职回乡;
死则守土,四朝尽责助申城。
“生而不为臣,死而为守”,就像朱元璋听到秦玉伯死讯时说的,意思是活着就不做官,死了就为我保家卫国。因此,它被命名为上海城隍。不久前,我收到一个朋友的微信,说他和几个朋友在赵家楼玩,正在“欣赏”我写的对联。蒙他很热情,发来了照片。我看的目瞪口呆。不知道是哪位大书法家把“死神当卫士”写成了“死神当卫士”。字与字之间的差别变化很大,使得好的对联变得不合理。再想想这副有我名字的对联挂在著名景点好几年了。能不觉得胸闷吗?
去年,我参观了Xi安的小雁塔。建福寺大雄宝殿原址正门两侧,镌刻着一副镀金对联:千年古寺从皇后地基走过风雨飘摇的夏春秋,EMI皇寺从盛世到唐宋元明清成就一番事业。一看就知道这本书是现代人写的,因为古人绝对不会写这样的对联。一副对联至少有三大错误。第一,对联的最后几个字是平的;二是上下都有一个“皇帝”;第三,《风雨夏春秋》如何影响“唐宋元明清”?我想,如果易经大师(唐代高僧,建福寺首任住持)回来,一定会对着对联痛哭流涕,痛斥那个毁了门楣的书生。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对受追捧的“神”:鸟在笼中,不能恨关羽张飞;人活在世上,要想八戒,更需要悟空。意思还是不错的,但是对联最后一个“飞”字是平的,终究是错的。其实只要把第一副对联改成“笼中之鸟,非恨张飞关羽不可”。
春联的“六要”
最后,说到春联,我其实理解春联的基础是对子,是对联的分支之一。然后上面说的所有规则,比如两句话字数要相等,词性要一致,句式要重叠,层次和级别要相对等等。,同样适用于春联。现在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关于春联的欣赏和书写。讨论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熟悉上面说过的规则,否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我想对春联的欣赏和书写提出一些看法,可以概括为“六要”。
第一,“要积极”,就是要让春联富有“正能量”,要明白“年年伤心,处处无家”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二是要及时,也就是要有时代特征。与过去相比,庆祝节日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鞭炮,你还在写《鞭炮辞旧岁的声音》,显然已经过时了。
再次,“避俗”是春联鉴赏和书写中的一大难题。春联属于民俗,但这个“俗”绝不是“俗”。不要一提到鸡年就想到“金鸡报晓”,一提到马年就想到“马奔腾”,一提到羊年就想到“三阳开泰”。现在是狗年,网上的狗年春联已经铺天盖地,一句“狗叫”,鸡年就送走了,真的很烦:
金鸡报国,义犬报民安;金鸡胜,玉狗报喜;金鸡善卷,黄狗传佳音;金鸡讲玉殿,玉狗喜;竹叶鸡,梅香狗;鸡一大早就跳舞,狗蹲着守夜...
第四,“要规范”,即在形式上遵循前人留下的规则。为什么春联能延续千年,成为老百姓的最爱?是因为它在内容上健康喜庆,在形式上赏心悦目,这些都需要“规则”来保障。
第五,“创新”与讲规范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会相得益彰。但必须说明的是,我说的“创新”是指内容而不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旧瓶装新酒”。
第六,“特色”,所谓特色就是性格。要反对随处可贴的空洞的“对联”。去年贴了一些春联,今年贴了,明年也贴了,可以一直贴下去。最多可以用一个“鼠、牛、虎、兔”。这样的春联是不贴的。去年写了一副春联:百万人出国旅游,无限滋味在手机里。我想我在写一些关于今年的东西。
写作至此,我觉得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意义重大,认识和书写春联是其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