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的历史与经济
不少学者指出,明朝末年,世界各地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3亿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远远超过了当时国库的白银储备。然而,即便如此,明末政府还是陷入了财政危机,很快就灭亡了!
那么明朝后期真的从对外贸易中获得了那么高的利润吗?如果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庞大的帝国入不敷出高收入走向灭亡?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收支情况。明朝初期,政府规定的货币是纸币——宝钞。然而,在现代国家的信誉有效建立之前,纸币的过度发行和恶性贬值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宝钞逐渐失去了作为货币的意义,在实际流通中被人们所抛弃。
到成化、弘治时期,也就是15年的60年代到16年初,人们开始使用白银作为交易手段。在后来活跃的对外贸易中,支付手段都是白银。由于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大量白银开始流入中国。据全汉生估算,崇北时期(1628-1644),中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比索,约合1440000两白银。阿特维尔提供的数字比全韩生估算的要高,从每年228万比索到344万比索不等,总计654.38+64万比索到248万比索。
从有记载的白银总流入量来看,梁认为,从万历元年(1573)到崇祯十七年(1644)的72年间,各国通过贸易输入中国的银元远远超过1亿比索,即7200多万两。与的统计相比,梁的估计是保守的。吴认为,70年来,中国白银净增量超过6543.8+2亿两。所有汉族学生都曾计算过,15世纪中国的白银存量约为100万两;据明朝当时的户部尚书蒋琛估计,当时全国银货约为2.5亿两,除极少量的国内银制品外,两者之间的差额由海外贸易弥补。可见,在明末短短的7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货币存量至少增加了1倍。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数字仅包括中国与日本和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收入;
当时中国通过贸易从荷兰和英国获得的白银,以及欧洲人从南北美洲运到南洋再运到中国的白银数量,目前无从考证。如果全部计算在内,明末中国海上贸易的白银总量还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