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1405、11年7月(明朝永乐三年),明太祖成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出航,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从苏洲刘家岗出发,直到1433(明宣德八年),共航行八次。最后一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里,病死于船上。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游记通俗演义》称他的旅行冒险为三宝太监西游记。

郑和到过30多个国家,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田放、佐法尔、休谟、穆古都舒,远至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可能还有澳洲。

郑和于1414年(永乐十二年)从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婴麒麟赋》附图为明代宫廷画师所作。

“西洋”的定义:明初以婆罗洲)/文莱为界,东方称为东方洋,西方称为西洋。所以,过去称之为南海和西南海的,明代称之为东方海洋和西方海洋,暹罗湾的海称为上升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七月11)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 10二月)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1407,10,13)九月十三日,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送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1409)夏天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1409,10)九月,我们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姚、费信、马欢等人随我们去了,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参观了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七月六日)。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65438+2003年十月)出发,由翻译马欢陪同,于永乐十三年(1465438+2005年八月)七月初八在东非马林迪首次出航。同年6月165438+10月,马林特大使来华献上“麒麟”(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65438+2007年六月),蒲守庚后裔蒲日和陪同,经泉州,到达占城、爪哇岛,最远到达东非的木古都舒、布拉瓦、马林等国,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65438+2009年八月八日)。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三月三日)出发前往邦哥刺(孟加拉),史书记载“镇东中段,官船遇大风,倾覆溺死,船上大叫,叩神求救,话未说完...风平浪静”,又回到中路,永乐二十年八月。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驾崩,仁宗朱高炽登基。由于经济空虚,他下令停止向西航行。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出龙江关。

宣德五年十二月初六(1431年)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起航。回来后,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年)因积劳成疾,死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于七月初六返回。

第七次下西洋的数据有27550人。

发展海外贸易:郑和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航海技术与装备——宝船:据《明史》和《郑和传》记载,郑和宝船共有63艘,其中最大的一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相当于现在的1.18米长。这艘船有四层。船上九根桅杆可挂12帆,锚重几千公斤。起航需要200人,一艘船可以装上千人。“明史?”《军史》也记载:“宝船高如楼,底尖阔,可容千人。"

肯定派:明史基本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石碑记载的“二千材船”不是“宝船”,而是更小的“战船”。

南京郑和造船厂考古发掘出一只长约15米的舵,与《明史》中描述的宝船大小一致。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码头宽20英尺。

Ibn?伊本·白图泰(1304-1377)的游记,已经记录了中国巨大的12张可载千人的风帆。白土台的记载,可以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者:他们认为木材的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长时间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遗骨的记载,郑和的第一艘宝船是“两千料”。根据他们的推断,它大约有十五到二十英尺长,六到八英尺宽。运载能力约为5000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复制出真正能航行的44英尺长的“宝船”。目前被仿制的宝船大多采取怀疑的观点。

即使在质疑声中,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领先的巨轮。

航海技术: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了海针(24/48方位罗盘导航)与大洋导航(天文导航)相结合,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到过30多个国家,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瓦克斯、古里、暹罗、阿丹、田放、佐法尔、胡鲁穆斯、穆古杜,远至非洲东海岸、红海和麦加,可能去过澳洲。这些记录都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巅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了80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行距离、持续时间以及相关领域都领先于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上,有很多海以外的解读。“在郑和时代,中国真正承担起了文明国家的责任:强而不霸,向友好国家播撒善意,宣传奖励,慷慨大度。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周子特殊地区志》记载,郑和下西洋档案原保存于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下令兵部查三宝的旧档案,可是兵部尚书仲翔派来的官员三天找不到,刘大侠已经提前躲起来了。仲翔问官员,图书馆里的文件怎么会丢失呢?当时在场的刘大侠说:“三保西海,花费几十万,军民死亡数千。得到宝物有什么好处?”虽然旧档案还在,但应该销毁。你为什么还问?" .

郑和下西洋应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圣旨、郑和船队编制、清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量郑和档案是否被刘大侠销毁,至今仍是个谜。大量郑和档案的消失,给郑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司令加文?门泽斯提出,远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郑和船队曾环球航行,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

2006年6月65438+10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步展出了一幅绘制于1763,标注为永乐16 (1418)的中国航海图。中国的导航地图有详细的导航区域和美洲、欧洲、非洲的轮廓。此外,该图还配有对美国土著人(黑红皮肤,头和腰部有羽毛)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皮肤黝黑,全身赤裸,腰部有骨制品)的描绘。唯一的缺点是航海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录。据该地图的收藏者中国律师刘刚介绍,他于2001年以500美元的价格从一位上海商人手中购得该地图,并因阅读了上述《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而了解到该航海图的历史重要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