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的时候,范仲淹要求提高米价,为什么老百姓还一直夸他?

北宋著名人物范仲淹知道杭州闹饥荒时,提高了米价。当地人怨声载道。范仲淹在岳阳楼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真的吗?忧国忧民是假的?还是范仲淹老了糊涂了准备发大财?其实不是的。范仲淹提高米价后,虽然一开始,老百姓抱怨很多,但很快就表扬了他。发生了什么事?

事实上,这并不是范仲淹第一次遭遇饥荒。1033年7月,蝗灾蔓延,接着是饥荒,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饥荒,尤其是江淮地区和JD.COM地区。当时的右大臣范仲淹曾上书要求宋仁宗派官员视察灾情,但宋仁宗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无奈之下,范仲淹对宋仁宗说:“如果宫里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现在到处都是饥荒,怎么能不发养老金呢?”

一句话,宋仁宗无言以对,只能派使者到各地了解灾情,而范仲淹则受命前往江淮地区救灾,安抚当地民众。范仲淹到任后,开仓赈济百姓,禁止百姓祭祀他人,请愿免除陆、蜀的茶叶和江东丁口的盐钱等。,而范仲淹也把百姓吃的野草带回了北京,上书宋仁宗,告诉六宫的贵族们戒骄戒躁。

可以说,范仲淹对饥荒的处理得当。17年后,年过六旬的范仲淹再次遭遇大饥荒,他对这场饥荒的处理成为经济学经典案例,流传至今。在这里,我们来谈谈范仲淹是如何对待这场饥荒的。

65438年至0050年,范仲淹得知杭州时,吴中地区发生大饥荒。这次饥荒非常严重,经常有人饿死在路边。灾难是严重的。范仲淹开仓放粮,筹款赈济灾民,但这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帮助杭州人民渡过难关。因此,范仲淹根据杭州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灵活的救灾措施。这些措施大致有三点。

第一,提高米价。饥荒来了以后,城里人缺米,导致米价飞涨,涨到120,但是范仲淹还是觉得不够。他把米价提高到180,并在单子上贴了告示,给杭州百姓看。名单一出,杭州百姓怨声载道,米商们却乐此不疲。(摘自南宋董璇《救荒救民》一书)

第二,发展杭州本地旅游业。杭州人喜欢龙舟比赛,所以范仲淹鼓励人们多举行龙舟比赛。他还每天都出去在西湖上饱餐一顿,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杭州的人们都举行大型的游玩活动。(摘自沈括《孟茜笔谈》)

第三,建设大规模。杭州人喜欢做佛事,范仲淹就把各个佛寺的住持叫来,告诉他们:“现在是饥荒的时候,民工的工资会很低。你可以借此机会新建、翻新或建造。”大家都觉得很合理,就把各大佛寺都招过来建了。除了佛寺之外,政府建筑和仓库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翻修和修建,富裕家庭也招募工人进行自己的土木建设。(摘自沈括《孟茜笔谈》)

杭州闹饥荒的时候,范仲淹就做了这三件事,且不说杭州百姓会怎么样。他只说朝鲜官方得知后,写信弹劾范仲淹。他们认为范仲淹“不体恤灾荒,恣意游荡,公私不分,伤民之力。”范仲淹也写信告诉了他这样做的原因。他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救济饥荒。

那么他的三项措施有什么结果呢?先说提高米价。范仲淹把米价提高到180,着实让米商们兴奋不已。不仅本地米商高兴,外地米商也闻风而动,米粒源源不断地涌入杭州。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物以稀为贵”,所以一有饥荒,米价就会被抬高很多。然而,当大米不断涌入杭州时,为了卖出大米,米商们不得不降价。结果受害者前几天只买了180文价格的大米,后来很可能会买低于120文价格的大米。

这将使人们有饭吃。如果范仲淹一开始就不允许米价上涨,甚至强迫米商降价,结果很可能是米商宁愿囤米也不愿卖给百姓。

我们看看旅游业的发展,其实就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让钱流动,而且是从富裕家庭流向下层阶级。毕竟再怎么闹饥荒,富裕家庭也不会损失太多。如果让他们多出去旅游,自然会把钱花出去,流向市场,可以养活很多人。

建大型项目就更简单了,其实就是促进就业,让老百姓有工作,有钱赚。闹饥荒的时候,家家都没钱买米。如果他们每天都能工作,自然就有钱买米过日子了。

所以范仲淹的三项措施实施后,杭州城内的百姓都熬过了饥荒。这时候,百姓才发现范仲淹的措施确实高明,不禁赞叹不已。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放粮,降低米价来救灾,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不用说,政府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储备和钱来满足这么大的救灾工程,而范仲淹确实让市场活了起来,手段也不高明。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三项,尤其是提高米价这一项,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饥荒。范仲淹此举也是基于杭州具体情况的救济措施,只有在部分地区发生饥荒时才能适用。

如果全国都闹饥荒,提高米价很可能适得其反,这样的措施只能在杭州等一些相对富裕的城市实行。对于那些已经比较贫困的城市和地区来说,这样的措施基本无效,最后受影响的只会是老百姓。

此外,提高米价也是一场赌博。如果你赌赢了,你会很开心。赌输了,民不聊生,官不聊生。此外,普通官员很难执行这项措施。如果范仲淹不被尊重,很多人愿意相信他,换官来执行。很可能他们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只能半途而废,弄个腥风血雨。

无独有偶,范仲淹为了应对饥荒,提高了杭州的米价,而几年后,包拯知道了庐州,也效仿了范仲淹的做法。“米价不限,但贾志毅多,过几天米就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