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札记
认真读完一本书,相信大家都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们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你的收获和感受。那么真的可以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世界通史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分享。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1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 Anoos)写的《世界通史》虽然是一部长篇巨著,但它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介绍人类文明各个阶段的兴衰历史。但是我感觉外敌入侵,除了军事实力,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人自己的主心骨。
正如伏羲元帅在一战后所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一战结束后,参战国不得不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稍事休整。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是日本入侵满洲,德国吞并奥地利。这相当于把他们放在了二战中最有利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些“国家元首”胆小怕事,对外人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政策!
“二战”开启,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希特勒制定了他的“海狮计划”,魔爪伸向英伦三岛。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德军一开始收到了一些战果,但所有英国居民没有丝毫动摇,也没有看到人们恐慌。相反,这个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在新的战斗中更加勇敢。最后希特勒第一次没有达到目的。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
回顾我们在中国和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到1943,开始反攻,人总是往日本去。我们的民族真的那么胆小吗?不要!抗日英雄辈出。那为什么会有叛徒?一句话,怕死!人生重要。所以这些人被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正是因为这种残酷,才培养和磨练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这块试金石上,人性得到了如此全面的展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2读这本书被《未来简史》击中,感觉三观需要修正。805页厚的上下册断断续续读了半年。我以前是学理科的,对世界史一点印象都没有。看了《世界通史》,其实不知道名字不好念的国家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我的大致印象是以下过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仗——科技变革——海外扩张——无人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寻死路。随便总结了一下,看了史书,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处于一个很危险的状态,因为科技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社会形态和人类精神越来越不均衡。
延伸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以现在的信息量,可能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就能完成。然而,技术领域的快速变化并没有很好地与精神进步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非常缓慢。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现在还在讲,但是没有解决。“三观”的形成不应归咎于生物学问题。也许物质基础是必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当然存在,但我还是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灵性的动物。不管叫什么名字,这种灵性永远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一个不问为什么的人就是灵性。
我们现在对哲学思维和教育都很谨慎,怕思想误入歧途,所以宁愿不谈思想,先谈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使谈理念,我们的政治目的也大于思想。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领先的技术是我们实力的体现。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可以嵌入芯片并实时更新,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大脑中的沟壑会不会是芯片形成的?
未来社会可能需要精英来消除或缓解矛盾,考虑技术创新,同时考虑如何更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念,让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其他星球上存在更长时间,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3有人说读历史就是读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我们站在未来来评判的角度来看待前人的人生是不客观的,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维持个人逻辑。在不完全客观的前提下,不要去评判历史。用现代的思维和眼光去评判前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多思考。吸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对时代、对社会都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给人这样的感觉。就像书里说的,每个时代都应该编写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更早的历史写错了,而是因为世界已经完成了从旧到新的转变,所以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答案。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的逻辑性。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化,不同地区会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会在意所谓的过渡时间来比较国家之间甚至民族之间的差异,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到城市文明,还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一时兴起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事情不是一件事,是一个过程。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反过来支持了更大的人口增长。当农业逐渐取代采集业时,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单纯的植物采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时,自主种植粮食成为新的出路。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果关系就产生了,农业的传播也让不同地区的人培育出更多的植物。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让食用植物更加普及,比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东的大蕉。当人们将实践经验应用于改良时,植物因为人类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最严谨的逻辑教科书,是最奇妙的魔法。所有看似突如其来的变化都有线索可循。它是亿万人的痕迹织成的一张巨大的网,没有人能把它挡在外面。
历史和现实:
《全球通史》虽然是一本历史书,但却有着强烈的现代感,让我意识到历史书也可以是启示录式的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追根溯源。作者看似在冷静地阐述从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却始终不忘提醒读者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读者的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和现实两个时空里自由驰骋,甚至产生自己与历史事件的联想和对比,产生自己的思想火花和创作冲动。当然,世界通史不仅仅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斯塔夫里和阿诺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和哲学知识,无限扩展了他们作品的宽度。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有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有对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的人道主义关怀,有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起源的警示和忧虑——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等等。
历史没有一部分可以省略,因果一脉相承。斯塔夫里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让我领略了历史以其内在严密的逻辑和博大精深的知识所带来的辉煌。沿着这条严格的逻辑线,一切文化优势都要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可以冷静探索,理清线索,汲取养分为己所用。不拘泥于眼前,可以把自己藏在心里,可以安静而巧妙的思考,也是极好的。
《全球史》札记4《天空是灰色的,是正是邪?它是遥远的、无所不知的、极其邪恶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星汉辉煌,若出其不意。”无边无际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海洋,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样,我们看历史,人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的节点。在一个统一的世界里,如果抛开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我们会得到不同的体验。
全球通史就是从史前社会到现代社会这么大的历史跨度。它主要采用全新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即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正如斯塔夫里和阿诺斯在序言中所说,“新世界需要新史学”,这本书充满了现代意识和深刻的现代思考。它着眼于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活动和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力求反映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
说到人性的本质,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艾伯特。班杜拉总结说,“人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影响塑造成多种表现形式。”就像生活在菲律宾的塔萨代一样,他们过着没有侵略和战争的采摘生活,而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芬图人则是勇猛的战士。在旧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是确保人类物种的存在,只需要足够的食物就可以生存。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和人口的增加,要争夺的东西更多了,所以战争越来越频繁。
决定人类行为差异的不是基因,而是社会教会我们做事的方式。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争不是发生在人性中,而是因为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的,所以人类可以重建社会,而不是被动接受塑造。
第二,文明的发生
希腊-罗马、印度、中国古典时期,文明刚刚萌芽,创造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等不同文明。这种文明的到来改变了经济和政治关系。比如埃及法老,他不仅是国家的统治者,还是“活神”。不仅如此,这种文明的发生还引起了文化的变迁。比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生活是独立的、单一的,所有成员都有相同的知识、相同的见解、相同的风格,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由外界决定。但是随着文明的到来,一个复杂的新社会出现了。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也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人类越来越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第三,“止于领先”原则
中世纪最惊人、最有意义的变化,是贫穷落后、默默无闻的西欧崛起。中世纪的中国(唐宋)文化高度发达,技术先进,商业、政治、思想规模庞大。西方的不发达变成了优势。他们更渴望学习和积极创造,并将所学知识用于海外扩张,这反过来又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进步。此外,欧洲内部也存在衰落与崛起的交替。第一,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繁荣;荷兰、法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此后经历了一战和二战欧洲的衰弱。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为“停引法则”。落后的社会更容易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渐率先转型。
第四,区域自治和全球统一
西方在1500左右向海外扩张,传统的区域自治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欧洲人因为他们的优先权而主导了整个互联世界。到19世纪,他们以强大的帝国和股份公司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统治了世界,在文化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当时西方文化等于文明。这个时代是在复杂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所以它的存在一定是暂时的。所以在20世纪的今天,因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实现功能的方式,钟摆再次向区域自治倾斜。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这是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既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也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们的时代有一个谜。现代人一方面成功登上喜马拉雅山,同时认为高科技可以保证人类不会因为地球周围小行星爆炸造成的恶果而灭绝,不会因为冰河时代的再次来临而灭绝。但另一方面,是人的自我怀疑让他栽跟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