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

1)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主要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印度洋的暖湿气团达不到,导致气候干燥多风。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一般来说是从250万年(b.p .)开始变化,最新的观点是从1200 ~ 2000万年(b.p .)开始。在冰期,特别是晚更新世大理冰期[654.38+1亿a (b.p.)],全球气候变得非常干燥寒冷,降水普遍减少。我国东部的沙漠地区,也就是华北西部和东北地区,是降水量急剧减少的中心,现在降水量不足三成,只有200mm,甚至不足100 mm,华北平原的长江下游北部是半干旱草原。冰河时代晚期,气候变得湿润,亚热带向北推进至关中平原,毛乌素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湖泊和沼泽。到了3000年的全新世晚期,沙漠又开始扩张。

2)物理风化强烈,表面疏松,沙源丰富;地表细颗粒少,不能有效地保水,植被稀疏低矮,不能有效地保护地表免受风蚀和搬运。

3)地表河流削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干燥。比如内蒙古中部的翁牛特旗被西拉木伦河切割,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缺水,形成浑善达克沙地。

(二)人为因素

1)人口压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述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巨大的人口压力是砍伐森林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农产品和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加,进而导致过度耕种和放牧。没有植被保护的表土上的细物质会被风力和水力带走,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最终会促进沙漠化的进程。

2)过度砍伐森林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黄土高原原本森林茂密,人类开发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森林破坏。未受保护的黄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表易受强烈的西北风和水流侵蚀,形成七沟八梁的半干旱黄土高边坡,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威胁。

3)过度耕作。唐末至宋初,明清时期西北地区驻扎了大量边防军和移民,移民定居边疆。在毛乌素沙地的南部和科尔沁沙地西拉木伦的北部,移民开垦土地造成了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上游来水不断减少,导致下游河段断流20多年,面积达320km2的罗布泊干涸。塔里木平原下游的原始胡杨林茂密,素有“千年不死,死后不倒,倒了千年不腐”的美誉。现仅分布于塔里木河两岸1 ~ 2km范围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沙尘暴来源多。2001年,国家对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07亿元。通过干流治理、节水灌溉、退耕还林等工程措施,到2005年将向下游输送3.5亿立方米生态用水,塔河下游生态恶化趋势将得到初步遏制。

4)过度放牧。我国北方草原常以牲畜井点为中心形成内重外轻的荒漠化圈,呈环状向外扩散。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办毛纺厂,提高了羊毛收购价格,诱导牧民超负荷放羊,造成大面积草原沙化。甚至在当地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牧民养了大量的牛、马、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草原放牧了。可见,当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人们仍然选择经济效益而不是生态环境保护。

5)过度伐木。由于开垦,人口增加,燃料消耗高,砍伐灌木和木柴增加。比如一家五口,每天烧掉5公斤以上的沙蒿,相当于一年毁掉10亩固定沙丘。

6)在一些地方,政策过于僵化,不能有效地鼓励人们环保。陕北定边县石广银从1984开始,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承包了22万亩荒沙造林,沙漠一点一点变成了绿洲。1997年,林业部估算最早承包的6万亩林木价值3000多万元。按照2001年国家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200元的标准,石广银应该拿到10多万元。1998林地被划为生态林,石广银不能砍伐变卖换钱,也不能偿还500多万元的债务。连县政府都拒绝接收6万亩有生态效益的林地,认为接收后的管理费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