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综合整理

历史学习必须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经常把课本放在一边记笔记,课本放在一边看材料;就算你看书,也只看大字主文,别的什么都不看。用这种方法很难学好历史。历史阅读要全面细致,提高阅读能力不仅要快速浏览,更要注重解读。我必须带着问题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历史,甚至通过学语文来学历史。

(1)课前看“讲解”,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编写高中教材,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更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了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的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文本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文本按章系排列,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反映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阅读目录往往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这本书的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以专题的形式编写,阅读目录可以让你对专题有一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介绍,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绪论主要介绍国内外背景和主要线索。引言是高度概括和浓缩的语言。阅读导言也便于从宏观角度理解本章或内容,明确本章重大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经常阅读引言,也可以提高历史概括的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这里到那里。”

(4)阅读历史文本,巩固历史知识。

每节课文1200-1300字,显然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重点和课题,要高度重视。每一节都有相应的副标题。读课文要围绕题目和副标题,了解历史原因、过程和影响,注意每一节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时,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理论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课文的阅读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节,我们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课文中找到。

(5)阅读小字和笔记,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也有每课时1000字左右,最容易被学生忽略。小字是对文字的解释、补充、展开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有些小字是比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提高我们高中生的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比如《中国近代史》第9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有些笔记,除了为写作扫清障碍,还介绍了一些学术观点,不妨一读,启发拓展思路。更重要的是,小字、笔记、文字生动,引人入胜,能激发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资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课阅读1-2材料,既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又能提高认知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比如在关于洋务运动的章节中引用曾国藩的一句话“可以抑发捻,可以勤政远瞻。”我们知道他做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但“勤政高瞻远瞩”只是一种掩饰。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消除文本障碍,还要结合文本了解材料的背景,还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统治历史,但还是“左图右史”,所以研究历史要结合地图。文字本身有地图,还有单独的历史图集。看历史书的时候,可以对照地图。比如有的地图是战争态势图,反映战争的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画,了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形成立体完整的空间概念。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题增加了考察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历史最忽略看图,要特别注意。

(8)阅读历史图片和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课有4-6张图片,课前大概有20张彩图,还有一些表格。这些图片包括历史人物绘画、遗址地图和历史场景。多看图可以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让新学的历史知识更加直观、立体、丰富。这些画中有许多是精美的艺术品,能给我们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梳理历史线索。

课后重大事件年表要反复看,每章重大事件的年代一定要记住。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日期,要探索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到位。历史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