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灵璧石的发展历史

中国有收集和欣赏奇石的悠久历史。灵璧石,被誉为古代四大名石之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诗人、达官贵人为之神往,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了解灵璧石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于提高我们的整体欣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灵璧石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而得名。早在《尚书·愚公》中,徐州就有“浮于岸边”的记载。另有文章称,“泗水岸边有许多美丽的石头”。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知道了这件事,就命令使者“用钱去要”,送给“寺庙供养”。这里的斯宾美石就是人们所说的灵璧石。

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一直到唐朝,墨家诗人和官员都很贵,文献中很少提到灵璧石。但是,作为一种石文化现象,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春秋时期的《荀子》曾描述过“宋国愚人”因收集奇石而被嘲讽的故事。从秦汉到南北朝,赏石的记载大多局限于皇家宫殿和贵族园林。被后人尊为赏石鼻祖的陶渊明躺着喝醉酒,他并没有确切的指是哪种石头。所以灵璧石和其他奇石一样,在这个时期还是比较模糊的。

唐朝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文人和诗人,诗和酒是浪漫的。他们向人们介绍奇石,把它们引进书房和客厅。面对奇石,诗歌繁盛。灵璧石坚、拙、嶙峋、奇形怪状、清丽多彩,自然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偏爱。一些著名的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都是灵璧奇石的爱好者。白居易生活在苏州渔村林东草堂,经常徜徉于灵璧山水之间。他把奇形怪状的灵璧石放在中庭,扶琴储酒,傲然歌唱。白居易在总结玩石经验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著名的“爱石十德”,全面总结了玩石的文化趣味,为赏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灵璧石文化的繁荣时期。开启“痴迷”赏石风气的第一人,是这个时代南唐多愁善感的艺术女王李煜。

李煜祖籍徐州,继承父业,立砚官,开发灵璧燕山和皖南砚。从此,灵璧石名扬天下。当时李煜藏了一座山(包括墨池的奇石),是稀世之宝。据《灵璧石考》记载,这座考证山直径一尺多,共有36座山峰,各有其名。峰与洞相连,错落有致。下洞折成上洞,里面有龙池。多雨潮湿,一点点水滴入池中,久久不干。之后这座山几经易手,成为藏石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赏石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艺术家苏轼和米芾,都出现在宋代。

苏轼在担任徐州知府期间,对灵璧石爱不释手,多次到灵璧县找灵璧石告白。他的赏石玩石的性格,和他的性格一样豁达开朗。为换取“麋鹿万景石”,他以“丑石风竹图”主人的身份泼墨。灵璧张的园中有一奇石,名曰“小蓬莱”。索要后题“东坡居士醉后醒”并珍藏。他是从徐州调过来的,还专程去灵璧拜访了张氏园的主人。应张之邀,写了一篇《灵璧张氏园亭》,将流传后世。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一块石头,高兴得酩酊大醉,躺在云龙山北麓的一块巨石上呼呼大睡。半夜醒来,看满天的星星,自由的扔石头,充满诗意。他写下了“醉醺醺地走在黄茅岗上,山上乱石如羊,山顶都是醉石”的千古绝唱。从此这块石头就叫“东坡在床”。古今人来床上爬石凭吊,写诗作画的人也不少。和米菲的石头崇拜一样,成了千古佳话。

如果说苏东坡在赏石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实践的话,那么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画家,在储石赏石的过程中,经常得到书画创作的灵感,并将自己的书画创作理论运用到赏石中,提出了“皱、薄、漏、透”四大原则。这四条原则至今仍是评价奇石的基本原则。为赏石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至于“米芾拜石”的故事,对后世赏石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南宋文学家叶梦得也是一个嗜石如命的人。他在《石林》中写道:擅石梁是爱好。古今文人遇到诗人,未必真的好。最好的也不是自己能解决的。春节官余绍兴回到灵璧县,世人以为是奇石。在船上生病的时候,听说有很多茶叶市场,想去卖。我当时急着要一个,价格800,就拿回来了。把700金全部探索一遍,一起出家门,也不觉得恶心,晚上睡觉。知多好石,不谈。那些自己挖沟挖岩溪躲在土里的,越来越奇怪了。如今,这里有十多个洞穴,奇石多得我都数不过来。我仍然爱他们。老先生对灵璧石如此痴迷,以至于他赢了一块石头,抱着它睡觉。他高兴得甚至生病了。他那种“每一个诗人都不一定是好的”、“好的那一个也无法与他的心调和”的感觉,恰恰说明了他对石与人合一、人与石合一、能与石“交流”、视石为非石的梦幻境界的执着,这也正是灵璧石的无穷魅力所在。

说到灵璧石的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祸国殃民的宋徽宗“石化帮”。从公元1051年的宋仁宗到灵璧县(洪诗县)采集古乐谱,再到宋徽宗在开封府修建“艮岳”,数百年间大量的灵璧石被征用。以灵璧石为独立景观的“艮岳”有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是灵璧石,体积巨大,被冠以“青云奇峰”之名,还有“金龙玉龟”、“望云龙塔”。传说有一方,灵璧奇石,高二十余尺。船运到开封府后,冲破了城墙,被几千人抬着,惠宗说;"这块石头是神圣的。"那是一块金腰带,挂在石头上,然后才被移到花园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灵璧石的发展,至今徐州博物馆的乾隆宫还藏着一块花石类的舍利石。

在石文化兴盛的宋代,出现了经典的赏石专著《云林石谱》。《云林石谱》收录了116种石制品,灵璧石被列为第一品,称赞灵璧石为最有趣的石头,奠定了“天下第一石”(青干龙语)的基础。到了宋末,又出现了一部《宣和十谱》。由于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的推崇和收藏,灵璧石享誉世界。

明清时期是中国奇石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赏石专著层出不穷,赏石理论更加完善严谨;一些经销士兵、货郎和小卒、农民和工匠也进入了收集奇石的高雅行列。

米万中,明代最著名的藏石大师,人称米太傅,是米妃的后代。他的心纯洁而光明,沉迷于奇石。官员出行无处不在,袍袖积,唯石。他藏的灵璧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造型。若其中一个形似飞云,则刻有“泗滨浮玉”四个大字。还有一块灵璧石,流传了几百年,极其珍贵。米大师邀大画家作画,大名人董其昌作“跋”珍藏。

在清代的石头爱好者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龄。这两位伟大作家的人生道路非常坎坷。他们努力写作,寄托着自己的“孤独和愤怒”。《石清虚》一文是蒲翁爱石的自画像。故事中,顺天人被云菲惩罚,“好石头,但我看到好的就毫不犹豫地直了。”一次,他得了一块奇石,“四面玲珑,峰峦秀丽。”我高兴极了,如获至宝。用檀香,为所有的书,彼此许下诺言。但却一再被强人抢走。惩罚云菲决心直到他想为一块石头而死。蒲松龄将石、人、神融为一体,表现了他对奇石的虔诚。曾经被蒲松龄珍藏的历史名石“海月石”,现珍藏于蒲松龄纪念馆。这块灵璧石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

明清时期,赏石理论更加完善。曹昭的《葛沽精要》对灵璧石做了中肯的评价。《素媛诗谱》、《灵璧诗考》等。都对灵璧石给予高度评价。“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完善了宋人的赏石观。在“薄、透、皱、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丑为雄,丑为美”,使方珍成为佳品;丑到极致就是美的极致的“丑时观”。

明清时期,很多文人不仅收藏灵璧石,还把灵璧石制品“骈骈”和工艺品挂在斋宫里当作一件高雅的事情。风流的乾隆皇帝下江南,不仅题写了“天下第一石”,还把江南的许多名石运到了北京。皇家园林的假山里,中山公园的社坛里,都有灵璧石。园内还刻有乾隆“画月”题词和“紫罗兰开花”题词。

近当代也有不少名家把玩、收藏灵璧石,但对灵璧石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突破。四十年代以后,奇石文化一度没落了几十年。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华大地,一度被忽视的灵璧石重新浮出水面。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去灵璧石的产地“寻宝”。灵璧石独特的内在魅力,一旦抹去身上的浮尘,必然会散发出灿烂的光彩。当地农民将开采灵璧石视为致富途径。1991年,中国宝玉石协会在北京召开观赏石筹备委员会,随后各地方协会相继成立。国家园林部门还举办了以奇石为重点的两年一度的奇石展,打开了奇石市场的长河,灵璧石成为世界各地奇石博物馆的必备藏品。90年代中期,是灵璧石走向市场的辉煌日子,汹涌的经济大潮来临。灵璧石的主要产地渔沟镇有300多个石厅。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离灵璧石的原产地很近。独特的地理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一批批灵璧石和上品石涌入徐州。徐州灵璧奇石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湖旅游度假区徐州,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列为全国十大优秀奇石博物馆之首。一些政府官员、退休干部、教师和企业集团的老板认为收集灵璧石宝藏是一个好主意。一些人还在北京、广州、烟台等地开办了石博物馆,一些石商穿梭于灵璧石的产地和国内各大城市之间,运送灵璧石上千吨,为灵璧石的流通做出了贡献。65438-0999王晨先生自筹资金成立“徐州奇石网站”,收集灵璧石精品,灵璧石正以暂时的新姿态走向世界。

不可否认,直到现在,文化素养深厚的人依然是藏石队的核心。这些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奇石文化的高品位层次和圈子的辐射下,藏石整个团队得到了扶持和引导。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富有石头的藏族艺术家。

在灵璧石热潮中,各种玩石书籍、绘本相继问世。1996《中国石石湾谱》以198的品级列举了28类灵璧石,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列举的尝试。2000年9月,张训才先生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灵璧石专著《中国灵璧奇石》出版。5438年6月至2002年2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灵璧石》画册。2002年2月,徐州石文化研究会主编王文正出版了《中国灵璧石谱》。这些赏石专著的不断出版,表明灵璧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灵璧石文化的复兴。

近年来,灵璧石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灵璧石越来越受到中外藏石界的关注。但是,事情会反过来。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一是乱采滥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浪费了灵璧石资源。第二,一些功利主义者为了从中获利,煞费苦心地用诡计和斧头欺骗世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灵璧石的声誉。也有严重的人小题大做,利用灵璧石的小缺点,以缺点掩盖整体,以点代面,抹黑灵璧石的名声。这些都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充分重视。

“灵璧石之奇于天下,其声如青铜碧玉。”浪漫千年的灵璧石,沐浴在春风,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