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和正史中的三国有什么不同?
简单说几点吧。我只提第一次。
1.《三国演义》过于强调黄巾起义的影响,而《三国演义》本身连黄巾起义的专门记载都没有。事实上,黄巾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其真正的、长远的影响不是战争,而是信仰。
第二,东汉末年割据的真正原因,被《三国演义》归结为桓陵不道德、黄巾起义、董卓入京,与正史记载大相径庭。如果不是从东汉初年开始削弱西北边防,造成羌民百年之患,加上东汉末年的外交攻讦,朝廷不得不实行赋予地方军政大权的州牧制度,黄巾和董卓可能不会造成天下分裂,这是长期积累的原因,黄巾和董卓只是触发因素。
第三,《三国演义》把凌帝朝的乱与稀归结于宦官对窦武、陈蕃、曹节和十常侍的专权谋杀。当然,后汉书有意贬低宦官。但这与历史真相不符。在窦武、陈蕃去世之前,东汉各地已经出现了混乱。相反,他们死后,到了灵帝初年,东汉获得了十年难得的平静时间,直到黄巾起义。十常侍也不全是坏人,窦武(外戚)和陈蕃(名士)也不全是好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想掌握朝廷的权力,从人民身上获得最大的利益。有一样东西不是绝对不同的,外戚、清流等等。可能不是忠于皇帝,但十个侍从几乎都是忠于皇帝的。
4.黄巾起义前,何进是河南尹,因揭发起义阴谋,镇压有功,被提升为将军。他还不是《三国演义》第一次说的将军。
5.根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的身高,开打时的年龄,关羽和张飞是怎么认识的,为什么开打,包括张士平和苏爽这两个中山大商人为什么赞助他,都是有问题的。这些有的是《三国志》明确提到的,有的是可以推断出来的。比如身高七尺五寸(三国演义八尺,不夸张)。他开始打架的时候,明明只有二十二三岁。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他二十八岁开始打仗,就赶不上黄巾起义了。他参与的只是一些自称黄巾的小偷(算了,问题不大)。关羽和张飞显然是起义前才认识的,但在此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很明显中山商人不是一时冲动做的。一定有原因。但这些,《三国演义》的作者没有去调查,所以想当然。
6.刘备起兵的时候,当时的幽州牧绝对不是柳岩。我不知道为什么是柳岩。
七、刘备与黄巾一战几乎都是杜撰的(没关系,小说总是要杜撰的,但是历史小说,一些重要的史实要考证,至少刘的相识,刘备的起兵原因等等。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说法,三国演义说的像过家家之类的东西,都是儿戏。
八、刘备和鲁直的关系当然不像《演义》第一回描述的那么亲密。鲁直不可能把刘备来视为珍宝。刘备只是鲁直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而且大部分都不是鲁直最看重的学生。在之前刘备镇压黄巾的战役中,他当然没有看到几个大佬,比如黄福松、朱娟。他看到的只是东汉的中下层军官。他怎么会看到镇压黄巾起义的两位统帅?在第一次的恋情中,黄福松和朱娟的出现也被形容为一个笑话,他们真的成了打酱油的。事实上,在东汉末年,他们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涉及到帝国的安危。
九、不清楚历史上有没有刘备的桃园结义兄弟(不过既然是兄弟,那结义也没什么!)
十、刘备三兄弟没有救被黄巾打败的董卓,也没有被董卓鄙视。甚至后来他们还参与了董的讨论,这就很可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