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关西、关东、关中指的是什么地方?

关西:汉唐时期,一般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为“关西”。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泛指东北各省,又称关外。

关中:相当于今天陕西省的中原地区(渭水流域),因为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秦国,又称秦中。

关东和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攻打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指虎牢关以东。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个盟市(蒙东起源于关东),一般称为“东北”,后又俗称“关东”,后又称为满洲的东北三省。

关西,赤壁之战:“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更详细的解释是,五代记载旧五代史的《五行志》中提到,金代末年天府时期关西县发生过蝗灾。查同一本书《县志》,没有“关西县”,只有“关西道”。大概是因为五代割据、政权更迭频繁,行政区划也混乱多变。不过“关西郡”的管辖范围应该和“关西道”大致相同。

关中,秦岭以南,渭河穿境而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难攻。自战国以来,就有“一国四封锁”的说法。因此,在汉代,张亮用“千里金城”来概括关中的优势,说服刘邦将其作为关中的都城。

战国时,张仪向秦陈讲述“连横”之计,盛赞关中“土地肥沃,百姓富庶,战车众多,百业攻坚,良田千里,积聚丰裕”,并称“此所谓丰地,亦是天下之国”,比成都平原被授予“天府之国”称号还要早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自战国时期郑国渠修关以来,关中已成为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和帝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