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怎么产生的?
隶书,又称“左书”,形成于战国末期,成熟于汉代。它是小篆的进一步简化。汉字字体向隶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熟的隶书,字体很接近楷书,一般人也不会把义英碑的隶书当成古文字。所以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国字体演变的一次革命。相传隶书原是低级官员通用的应急字体,经程淼整理后,逐渐形成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使用的主要文字是隶书。西汉初年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一样,都不如东汉中期以后的八分隶书成熟。但它摒弃了图画的线条形式,采用了抽象的符号,笔画简洁,用一种方折的笔画代替了圆圈,呈现出古文字向楷书过渡的趋势。东汉中期出现的八股文,表现了当时人们追求美与雅的兴趣,书法作为一门精致的艺术应运而生,八股文有以下特点:字体一般为扁方形,大部分笔画末端略向上,较长的横画收笔时略向上,形成向上倾斜的尾部。这样集多种曲折、字体美观、书写方便于一体,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