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基的历史纪录片
唐光明元年(公元880年),为纪念一位僧人,在寺西修建了一座“白胸僧塔”。据民国钟祥县志记载:“昔黄巢屠一僧,刀加,白乳流出,巢异,扶人行礼,土为弥勒院。”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0年),土塔改造为圆形实心砖石塔,高48尺,宽30尺。塔内有一尊古佛像,两件舍利子,二十件舍利子,一根碧峰灵骨。在随后的数百年间,寺庙宝塔相得益彰,“龙山萧中”和“白塔穿云”是钟颖三站十八景中仅有的两处。
四合院在唐末被破坏,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钟颖人吴复舍基新建了一座四合院。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6年),重建龙山弘基。根据僧尼的传承,重建的龙山弘基由山门和天王殿、朝拜殿、大雄宝殿、弥勒殿、鲁祖阁殿五个大殿和赏殿、哈殿、地藏殿三个辅助殿组成,均为琉璃瓦房,占地数千平方米。寺内有近百尊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的佛菩萨,还有一吨重的大铜钟。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钦差大臣严嵩重写了“龙山鸿鹄”五个大字,刻在庙门上方的方砖上。
清朝末年,时任钟祥知府的张因其祖父教其藏于寺中,不忍见寺内年久失修,发起重建龙山弘基,全面整修。经过修缮,龙山弘基是钟祥地区的一座著名寺庙,曾先后居住过光宗、景光、华山、华丰等僧人。
1939年,日军占领钟祥,僧人纷纷出逃。龙山和尚寺也被日军拆毁,只剩下一座白胸和尚塔(建国后曾叫文峰塔)。1997期间,由居士任能贵、殷等人牵头,邀请当阳玉泉寺僧人释放宽香、宽经,开始筹备龙山弘基的重建工作。2000年5月,经钟祥市人民政府批准,作为佛教活动的临时场所。2002年修建大雄宝殿,随后投入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佛殿、客堂、斋堂、讲经堂、僧科寮建筑群、聚福塔、天王殿。
龙山弘治有7名僧人和18名居士,定期举行佛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