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建造者最早的记录是什么?还有哪些书有记载?

都江堰(都江堰大坝)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位于成都附近,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部,建于公元前256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宏大水利工程,特点是不建大坝引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雷关、李堆公园、玉雷山公园、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由余醉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口口取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河道自动导流、自动排沙、控制来水的问题,消除了洪水,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相依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和灌溉的作用。截止1998年底,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多个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河流出口的特殊地形、水脉和水势,因势利导,不筑坝取水,自流灌溉,做到堤防、引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充分发挥防洪、灌溉、输水和社会用水的综合效益。最伟大的是,堰已经修建了两千多年,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的建立是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化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合作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依然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从1936开始,渠首逐步采用混凝土砂浆卵石技术进行修复加固,并增加了一些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堰”、“因势利导、顺应时代”、“遇湾偷工减料、遇对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变,都江堰水利也没有变。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风格、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物相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个或相连的建筑群体”。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结合和谐,具有突出的历史和科学普遍价值。都江堰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上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字的由来

秦、蜀两郡太守李冰修筑堰的初期,都江堰的名字叫“奎”,因为都江堰旁边的雷宇山在秦汉以前叫“奎山”。当时居住在都江堰的主要民族是人,他们称堰为“桂”,都江堰被称为“魁”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设都安县,因县而得名,都江堰被称为“都安堰”。同时也叫“黄金堤”,突出鱼嘴的分水作用,用堤代替堰作为名称。

到了唐代,都江堰改名为“绝味岩”。因为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断竹为笼,径三尺,填实石,累溺”,即以竹笼填石,称为“明尾”。

直到宋代,在宋代的历史上,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二十岁统治都江堰,笼石蛇破河停水,以灌溉数郡田地。”

为什么又叫都江堰?哪条河是杜江?《蜀水考》说:“府河,一条成都河,有两个源头,分别是漓江和刘江。”刘江是鉴江的别称。在成都平原上,府河是邕江,南河是鉴江。它们的上游是白条河和走马河,分为都江堰和内江。《国志》说:“杜江是成都的河流”。从宋代开始,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被概括称为都江堰,比较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施工过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大型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山区。每当春夏两季山洪暴发,河水便奔流而下,从冠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代经常发生洪水。洪水退去,是千里沙石。然而,位于冠县岷江东岸的雷宇山阻挡了岷江的东流,导致东部干旱,西部涝灾。

秦向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的经验,带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总体规划是将岷江分成两股,一股引入成都平原,既能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农田,化害为利。主要工程包括鱼嘴引水堤、沙飞堰溢洪道和宝江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请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实地勘察了地形和水情,决定凿通雷宇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火药,李冰用火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雷宇山凿出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似瓶口,故名“宝瓶口”,从雷宇山分出的石堆叫“留堆”。

安澜锁桥又称“安澜桥”、“情侣桥”。它建于宋朝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五大古桥”,是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景观。索桥由木排和石墩支撑,用粗大的竹缆悬河,以木板铺成桥面,两边用竹缆围起,全长约500米。明朝后期(17世纪)毁于战乱。现在的桥是钢索混凝土桩。

包口口引水工程建成后,虽然起到了引水灌溉的作用,但由于江东地势较高,河水很难流入包口口。李冰父子带领众人在岷江上游和离雷宇山不远的河中央修建了引水堰,并在河中央放了一个装满鹅卵石的大竹笼,形成一个形似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为外河和内河。外河泄洪,内河通过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发挥分洪减灾的作用,在导流堰和排土场之间修建了一条200米长的泄洪道,流入外江,确保内江无灾。溢洪道前建了一个弯道,河水形成环流。当河水超过堰顶时,洪水夹带的泥沙和石块会流入外江河,这样就不会堵塞内江和宝江口的水道,因此得名“沙飞堰”。

为了观察和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雕刻了三个石堆的人像,放入水中确定水位。石马也凿好,放在河中央,作为每年水量最少时冲刷沙滩的标准。

都江堰三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河流自动导流、自动排沙、控制来水的问题,消除了洪水。从此,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历史事件

李冰创造都江堰。

李冰在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51年)任蜀郡守备期间,在深入考察和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了成都平原顶点岷江上游山口作为工程选址,团结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左右建成了都江堰。实践证明,2000多年来享有持久效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局顺应自然规律。引水大堤、溢洪道、宝口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司马迁参观都江堰

汉武帝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司马迁奉命前往西南,实地考察都江堰。他在《河渠史记》中记载了李冰对创建都江堰的贡献。后人在舒展西部的岷山及其留堆处修建了西站亭和西站殿以示纪念。

张玲宣扬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 ~ 144),张玲从洛阳到秦岭,在鹤鸣山修行。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带领弟子在青城山传教。13年在青城山一带传教,汉桓帝长生二年(公元156年),葬于青城山。青城山成为石天道教的发源地,长岛寺被誉为“仙都之魔,盛世之地,张天师之出”。历代龙虎山的石天来青城山祭祖,为汉代石天张玲扫墓。

诸葛亮布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把都江堰作为农业的基础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招募1.200名士兵守卫,并设置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和维护,这是后世第一次设置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

凯尔·波洛去了都江堰。

元世祖至正元年(公元1264 ~ 1294),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罗骑马从陕西汉中出发,历时20多天抵达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来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杜江水系,河水很快,河里的鱼很多,来往的船只也很多,载着商业货物,上下游往来。”

李希霍芬视察都江堰。

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 ~ 1874),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以专家的眼光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举世无双。1872在李希霍芬男爵的书信中设立了一个专门介绍都江堰的章节。李希霍芬是第一个向世界详细介绍都江堰的人。

修建灌溉道路

成都至冠县公路1913开工,从冠县一端开始的2公里“示范路”停止。1923年,四川省巡抚林火良清出任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资,1925全线贯通,1926+0通车。这是四川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建立合资企业

1919 ~ 1920,姚宝山,冠县人,卸任县长小金后,纠集省内商界人士,与法国基督教牧师谢合资成立伐木公司。该公司以冠县为基地,在力帆(今阿坝州礼县)等地砍伐山木,加工成方块,通过一条小水沟漂入岷江,在冠县紫坪铺收集,然后扎成木筏,在成都水运销售,利润丰厚。这是都江堰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叠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叠溪发生7.5级地震,岩石崩塌,跨越岷江及其支流。65438年10月9日,岷江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决口,积水倾泻而下。10 6月10日10时左右,洪水进入都江堰市,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秒,冲毁了都江堰的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和安澜索桥。内外江河合而为一,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坏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000多立方米木材、1000吨煤炭、药材已全部被冲走。都江堰下游沿河的房屋、桥梁和磨坊被摧毁,超过10,000人流离失所。?

黄炎培在都江堰经营一所学校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择了城市东郊的丰都寺作为校址。次年暑假,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双受命到冠县购置水田、耕牛和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杜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任校长,黄炎培夫人姚在冠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自制定了“理中必有真,事中必有真,言必信,行必果”的校训。学校提倡“两手都要用、两手都要脑”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成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00年6月移交给冠县。?

林森主持都江堰烧水仪式。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和灌溉县14的官员聚集在都江堰举行烧水仪式,由当时居住在冠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李冰在伏龙观祭祀,拜李冰雕像。祭祀完毕,林森和随从坐了轿子,直奔二王庙祭拜李二郎。仪式结束后,林森和他的随行人员前往都江堰的鱼嘴,在那里他们观看了堰打开,并在鞭炮和欢呼声中放水。冯玉祥捐款建亭

1941、1942、1945年,国民政府军委副主席冯玉祥多次在冠县、青城山逗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住在青城山真武宫。8月1945,11日上午,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立即捐款在真武宫边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文圣”,并题写了一本书,刻了一个碑立在亭子里。

解放军修复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贺龙司令员入川后指出,要先把都江堰修好,把年修中耽误的时间争取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由王喜富决定,由驻扎在冠县的人民解放军协助。65438年2月29日,都江堰年修工程临时监理修复办公室成立。成都军控委拨款三万银元紧急抢修。驻冠县的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政委梁的指挥下,参加了抢修工程。整个年修工程在3月底1950完成。4月2日,按照都江堰的传统习俗,举行了烧水仪式。?

都江堰2250周年庆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祝大会”在都江堰渠首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六十九个代表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祝活动。与会者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称赞都江堰灌区从上世纪50年代的654.38+0.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中国最大的灌区和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在纪念活动中,与会者观看了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古老的祭祀仪式以及切割和放水活动。

主要景观

鱼嘴引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因其鱼嘴形状而得名。它高高地耸立在岷江中间,把岷江分成了两条河。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闽江的干流,主要用于泄洪;内江,位于东缘山脚下,是一条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溢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称“飞沙堰”。沙飞堰是都江堰的三大景观之一,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它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说是保证成都平原不被淹的关键。飞沙堰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超过瓶口的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会从飞沙堰本身溢出;如遇特大洪水,会自行决堤,让大量河流回流岷江。另一个功能是“飞沙”。岷江从山上奔流而下,带着大量泥沙和石块。如果让他们下内江,会堵塞瓶口和灌区。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竹笼和鹅卵石搭建的临时工程;现在已经用混凝土浇筑,保证一劳永逸的效果。

宝瓶口:宝瓶口起着“把关闸”的作用,可以自动控制内江的流入。它是在岷江的长脊上从坎山(现在的灌口山和雷宇山)挖出来的。是人为割开的控制内江流入的咽喉。因形似瓶口,功能非凡,故名宝瓶口。瓶口右边左边的小山,因与山隔,故名李兑。李兑在挖瓶口之前是巍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瓶口因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被誉为“留桩锁峡”,是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伏龙观:伏龙观位于都江堰市李堆公园内,毗邻深潭。因李冰倒在桩下,北宋初改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巩俐祠、巩俐庙。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认为:“吾虽为圣人,不在父前食。情况以公有功:对蜀亦有立功之功,功德可固不待子。今天,我已经忘记了我的祖先,所以我必须隐藏我父亲的困惑。”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山坡上,面对都江堰。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者李冰父子的寺庙。这原本是一个纪念馆的皇帝蜀王。二王庙古称“崇德寺”,建于公元494-498年。建筑群位于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土地极其幽静。这是一个集寺庙和园林于一体的著名景点。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约1,000平方米。二王庙分为两部分:东部是花园区,西部是寺庙区。整个寺庙为木结构建筑,寺庙完全依托自然地理环境,依山而建,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线对称。上下重叠。雄伟美丽,环境优美。

安澜索桥:又名“情侣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引水堤上,横跨内外江,长500米。建于宋以前,明末毁于战乱。古称“竹浦桥”,宋春华元年改为“鉴定桥”,清嘉庆年间修建的新桥改名为“安澜桥”。原来的索桥由木排和石墩支撑,碗口粗的竹缆横跨江面,桥面为木板,两侧为竹缆柱,全长约500米。位于杜江堰鱼嘴处,被誉为中国五大古桥,是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景观。索桥更早起源于川西。安澜索桥修建的确切日期已不可考,但根据华阳国和蜀的记载,李冰是“能干”的。《水经注·河流》一书记载“涪江有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都江堰的修建。意为竹索,是川西古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所以安澜索桥又叫竹桥、索桥、竹藤桥等。现有桥梁在1974处重建,下移100多米。竹缆换成了钢索,支撑钢索的木墩换成了混凝土桩。

相关问题

都江堰为什么闻名天下?

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之大,布局之科学,成本之低,效益之大,几代人都在建设。它已经存在了2260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完善、最先进、最科学、最独特的无坝引水枢纽,也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古代水利工程奇迹。几乎同时期修建的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郑国渠和广西、陕西的灵渠,都因海洋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而失传或失效。只有都江堰独具特色,建设历史悠久,依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沃土。

可供借鉴的治水理念和管理经验。都江堰历史悠久,惠泽子孙,除了工程布局巧妙外,其奥秘主要是遵循治水的指导思想,“年年修”的管理体制,河道整治的原则,引水堰的修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的实质是普遍治水哲学,强调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水流势等自然条件,利用和正确引导它们,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我们应该随着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做好这个项目。这种治水哲学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独特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产生的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水文物、水神学等。,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人文景观;重修鱼嘴,发掘出土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赞美李冰父子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带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诗、词、书法、绘画等祭祀水、神、人的水文,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8日,成都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李冰父子事业有成。

都江堰建于公元3世纪,是战国时期中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水利工程,特点是不建坝引水。2200多年来,依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李冰治水是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如此富饶,被誉为“天府”乐园,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造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书记载:“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相依,无饥荒,世称‘天府’”。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挖开桩,开堰修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祝福,一直为世人所崇敬和赞赏。二王庙不仅香火鼎盛,历史上也有官方和民间的祭祀活动。形成了每年农历6月24日、6月26日以李冰父子为中心的庙会。

都江堰市概况

都江堰是四川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头接都江堰运河,五条河流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屹立,山川交融,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在全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