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印章是何时开始使用的?
密封件的分类和材料标识
印章起源很早,是人们交往时信誉度的保证。它可以由各种材料制成(铜、木头、石头等。).
按材质可分为:石、巴林石、青田石、鸡血石、朝鲜石等。其中寿山石为上品,寿山石中的田黄最好。
按雕工分:薄意、圆雕、巧彩、透雕等。,以巧色,薄意最难。
印章一出现就和中国的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绘画增色不少。同时,在文人的参与下,印章的装饰越来越精美,雕刻越来越精美,艺术性越来越高。要欣赏一枚印章的好坏,首先要看材质。好的料子看起来纯净如玉,料子里没有结晶。当它放在手里的时候,感觉又凉又暖,表面感觉油腻。然后,检查刀是否合适(石头对刀的接受度,好的石头强度适中,柔韧性强)。一般来说,材质的好坏要经过以上鉴定。
印章是中国特有的集书法和雕塑于一体的工艺品。因其书法的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略有不同,故又称“篆刻”。印章的名称几经演变,不同朝代的名称不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印章]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朝以前,官印和私印都称为“印”。但这个“印”的写法不是【金儿】就是【土儿】,因材质不同于铜和土而得名。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等级制度,并在少府设立“杰夫陵丞”掌管印章制度。当时规定皇帝单独称“玺”(从此【金二】写“玺”),其材质为玉,而臣民只称“玺”,不能用玉。汉朝基本沿袭秦制,只是制度稍有宽松,有些王侯称之为“封”。
[印章]
“印”最早见于秦代的官印,只是被一些地方官员使用,称之为“印”。《汉书·九仪》中也有规定,凡200石至600石的称为“印”,而通名印称为“私印”,辛莽的私印也称为“封信”或“信印”。“玺”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鲍]
据《唐叔虞赋》记载,唐武则天因认为“封”与“死”同音,于燕载元年(公元694年)改姓鲍。后来,唐中宗即位,又沿用旧制称国玺。也叫包。从唐到明清,“印”与“宝”并用。
[印章]
一般印刷体在汉魏时期一般称为“张”。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途中为了临时赴约而匆匆刻成的,被称为“急印”。这种印章直接用刀刻在印章表面,往往趣味性十足,风格独特,对后世篆刻的发展影响很大。在官印中,“太守”、“时宇”也称为“张”。
[记住]
“吉”一般见于唐宋官印,也有“朱姬”之名的印章。
[其他]
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背面印有“契约”。宋代还有一种“当头”印,元代非常流行。印章的名称还包括:芳官、图章、书、符号、契约和图章。
海豹种类
-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总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时期的古印。这些古代印章的许多文字我们仍然不知道。朱温的古玺大多配有宽边。印章的笔画非常精细,都是铸造出来的。白语古篆多加边条或中间竖格,字铸凿而成。官印除了有司马、司徒的名字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也刻有吉祥的文字和生动的实物。
[秦音]
秦篆是指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流行的印章,所用文字称为。看它的书法风格和秦汉、秦石刻等文字很像,都比战国古文通俗易懂。秦印章多为白色雕刻,印章表面常有一个方形。低级官员使用的公章大小约为一般方形公章的一半,呈长方形,称为“半通印”。私章一般为长方形,也有圆形和椭圆形。除了官名、人名、吉尔吉斯语外,还有“敬事”、“思成”、“和民”等谚语、成语。
【中国公章】
广义来说,是从汉代到魏晋时期对官印的统称。与秦篆相比,印章更为工整、挺拔、方正,风格浑厚。西汉末年,手工业非常发达,所以到了新莽时代,(?“辛”是王莽的朝代名称。官印尤为精美传神,汉代印章艺术达到顶峰。因此成为后来篆刻家学习的范本。
两汉官印多为白色,均为铸造。只有少数部队急需并凿兄弟民族的官印而不铸,后面会介绍。
【中国私章】
中国私印是汉代的私印,是古代印章中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的一种。不仅造型各异,而且都是用朱砂和白色,或饰以四灵等图案,再有多面印、套印(母子印)、钩印。印出的字除了名字外,往往还有姬语、籍贯、表字,以及“印”、“私印”、“信印”等辅助字。纽扣系统极其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匠心。两汉时期的私印仍以白为主,西汉时期以刻为主,东汉时期则以凿铸为主。
[普通印刷]
总印也是中国公章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行军途中临时指定的急件,在急件上用小刀刻在印面上,也叫“急印”。普印的独特风格充满趣味,对他后来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汉代将军用印,一般称为“玺”,而不是“印”,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韩余音]
两汉玉玺是古代印章中非常珍贵和罕见的。“戴玉”在古代也是名臣名士的一种高雅时尚。一般玉玺制作精良,构图严谨,笔画圆润。乍看之下,笔画方正挺拔,却无意停滞。由于玉质坚硬,不易被刀削,所以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刀削法”。因为玉不易腐蚀损坏,所以代代相传,更好地保存了它的本来面目。
【魏晋南北朝印章】
魏晋时期的官印、私印形制和钮制沿袭了汉代,但铸造不如汉代精美。为兄弟代代相传的官印,字多如刀刻,书法风格自然在徐遐生,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略大,文字仓促凿刻,但不铸官印。
[白澍文印]
朱的交替印刷风格在中国和印度是非常巧妙的,据说它起源于东汉。其方式极其多样,白澍字的位置排列和字数可以不受限制地灵活变化。这里引用的印章数量可见一斑。白澍的原则是看笔画数,而朱文大多笔画数多,朱文大多笔画数少,而柏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白茹和白如珠的和谐效果。这些印章大多是私人印制的,没有用于公章。
[主印章]
母玺又称“玺”,起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它是由两个或三个印章组成的印章。人的胃是空的,可以适当插入一两个小海豹,形成妈妈口袋的形状。也有一方两印(如右栏“国一”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枚印章的体积中,具有数枚印章的使用价值,可见古代印刷术的技术水平。
[六面打印]
传世的六面印实物很少。这种“凸”印,鼻子上有个洞,可以戴,鼻子上有个小印,和其他五个印面一起,叫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典型样式是白带边,每字为一行,上密下疏。印章竖笔画长而下垂,末端尖如挂针,故有“挂针印”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还有笔画舒展、疏密对比的优点,但容易变得庸俗,远不如中印,所以篆刻家一直只是偶尔为之。
【妙篆印】(附花鸟虫书)
苗篆篆与其类似的早期鸟虫书都是中国印章的“艺术文字”,前者曲折曲折。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鱼形鸟等装饰。这种字迹最早见于古代兵器或乐器的钟表上,有的还根据字迹的笔画嵌有金丝,独具风格。鸟虫书的印刷只在私人印刷中见到,多为白色。
[异形印章]
在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印也是非常独特的一类。其风格不固定,大小从几英寸到几分钟不等,变化极其丰富。除了方圆的长宽,还有凹凸纹,方形,圆形,三角形,两圆三圆珠,三叶展开形,等等。杂印之所以只用于私印,是因为杂印独特的幽默,与公章不同的庄重冷静的要求。
[图案印刷]
从战国到汉魏都有印图,以汉代为最多。也称为萧形印章或象形印章。形式多样,简洁生动,除了人物、鸟兽、骑马、吉祥羊、鱼鹅等图案外,吉祥羊的四灵是常见的。龙、虎、雀和(凤、龟)入印,这种印也叫“四灵印”。
[英文印章]
成玉玺从战国时期就有了,使用的谚语成语有100多种。比如有很多成语,比如“做正确的事”、“尊事”、“利天”、“出入吉祥”等等。字数从一个字到两个字不等,最多二十个,既用来表示吉祥,也用来悼念死者。
[印花]
花印又叫“押字”,盛于宋代,盛于元代,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形,一般刻楷书姓氏,刻八思巴文或华押。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历代印章大多具有防奸、辨伪的功能。作为个人的任意书写,改变后的“押字”(有些已经不是文字,只是个人符号)自然更难模仿,达到防伪的效果,所以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
[泥浆密封]
泥封,又称“泥封”,不是印章,而是从古印章遗迹中保存下来的珍贵实物——覆盖着古印章的干硬泥团。因为原来的印章是负篆,钟在泥上变成了正篆,其边缘是泥面,所以形成了宽边,不同的边。琵琶的使用是从战国到汉魏时期,直到晋代以后,纸、绢、帛逐渐取代竹简、木简的对应,琵琶才不能使用。后来的篆刻家借鉴了这些珍贵的篆刻拓片,用于印刷,从而扩大了篆刻的方法范围。基础训练和创造
[按钮系统]
古代的印章印章大多有纽扣,这样把纽扣打孔系在腰带上,就是古代的“戴印”法。从汉代开始,皇帝和官员就以龟、驼、马等纽扣来区分。如高官史所用的龟钮、驼钮、蛇钮,是汉魏晋时期授予兄弟等官印的常见钮制。历代钮制很多,其中以坛钮、鼻钮、多斗钮最为常见。现在,一些按钮系统被列在右边看一个点。
【隋唐以来的官印】
隋唐时期,官印开始增多。随着纸的广泛应用,朱文逐渐取代了柏文。许多官方印章开始在背面刻上年份数字。在文字方面,多使用隋印,开始使用屈折的“九折文”印刷(古代“九”的数字是终极的,不必九折。可以随着笔画的复杂程度而变化)以填充印刷表面。唐宋时开始用隶书印刷,清代官印用满文。中文和汉文都用,刻在一个印章里。蒙昧的清朝历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革命文物。
[宋媛媛朱]
魏晋以来,纸和丝绸逐渐取代了竹简。到了隋唐时期,印章的使用已经直接覆盖了印刷色钹。到了元代,文人画全盛时期,文人印章所写的印章已经与诗、书、画融为一体,发挥了鲜明的作用,受到书画的喜爱。在这一阶段,首先是宋初书画家赵孟頫提倡篆刻人力。由于李篆书在书法上的影响,印章风格流畅美观,产生了独特的印章——“圆”印,为后世篆刻家所采用。
【兄弟民族文字印章】
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自宋代以来的兄弟民族都以中国书法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以其文字为官印,传承性很小。他们见过的印章是金国(女真)书、元朝八思巴文字、西夏文字,很多至今不为人知。
【今日风格印章】
在中国书法中,篆书以其强烈的装饰性成为篆刻艺术的主体。但秦汉以后,随着书法的发展,篆书已不是唯一用于印章的书法。除了唐宋时期的李楷印章和元代的篆刻外,魏晋时期就有了李楷印的先例。从清代开始,篆刻家也开始尝试用现代体(隶书、楷书、草书)印刷,其中不乏佳作。这让我们认识到,篆刻艺术的体现并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的运用,关键在于构图、书法、刀法的高度应用能力。
[集邮室收藏邮票印文]
印章发展到唐宋时期,作为一种欣赏艺术日益发展,开始出现专门用于收藏、欣赏和修改的印章。书画收藏中有很多种钟。“斋官印”是刻有文人书房、客厅“楼、阁、亭、窝、院、斋、轩、厅”等雅号的印章,但很多有名无实的(文徵明说他的书屋大部分都是盖在印章上的)只是知识分子思想精神的表现。闲章源于古代吉祥印章。这些印有诗词、成语、名言、俗语的作品,使篆刻从一种简单的刻官职、姓名的实用艺术,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文学意义的欣赏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相辅相成。
密封材料
-
印刷品(即印刷坯料)是篆刻中最基本的材料。宋元以前,多以金、银、铜、玉或水产品、犀牛角、象牙、竹木等作为印刷的材料。直到元代,王冕才开始用花乳石作为印章。花乳石因其质地细腻润泽,且易被刺,成为擅长书画的文人墨客的常用材料。到了明代,石印材料被印度人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石印脆软,易为人所用,不同的刀法会产生比其他印刷品更丰富的艺术效果,因此受到历代篆刻家的青睐。此后,石印被作为雕刻的主要材料,一直延续至今。
历代使用的石材中,以青田石、寿山石、长石石最为常见,还有不久前引入印坛的内蒙石、东北石。由于产地不同,各种石印的质地、性质、颜色都不一样,各有特色。一方宝石印不仅本身有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有很多人在收藏珍贵的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故名。青田石细腻、润泽、易刀,富有刀趣的表现,是篆刻家最喜爱使用的印刷材料之一。青田石有蓝、黄、微红、青灰色,其中光冻、白冻、松冻较为珍贵,以上品封门青最为著名。
-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由于生产坑的不同,各种寿山石的质地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性格差异很大。寿山石可分为天坑、水坑、山坑。就质量而言,天坑第一,其次是水坑和山坑。寿山石有很多种,比如白芙蓉果冻和脑脂胭脂果冻。田黄石,有“石中之王”的雅号,是寿山石中的佼佼者,表面黄澄澄,肌肉中透着条条框框。其中“金黄色”、“橘皮黄”最为稀少,价格也最高,而“枇杷黄”、“桂花黄”、“熟小米黄”也是珍品。对于田黄石,一直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的说法。普通寿山石没有青田石精细,刀有粗糙感。
彰化化石产于浙江省彰化县。它的石头也分水坑和干坑。水坑石光滑洁净,干坑石粗糙顽固,常与沙钉共存。但是不管是水坑还是干坑,整体的收刀感觉都是紧绷停滞的。常化石有红、黄、灰三种颜色,常交织在一起。其中有一种看起来像煮熟的藕粉的“藕粉冻”(常华冻),还有一种像鸡血一样凝结在石头里的“鸡血石”。“鸡血石”中,石底质地越好,血越多,越新鲜,越生动,越珍贵。如果一块石头上有黑、白、红三色块,也叫“刘张观”(即刘备、关羽、张飞的比喻)。如果一块石头上沾满了鸡血,就有了“大红袍”的美誉,是最稀有最珍贵的。
内蒙石又称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来市场上新出现的石材品种,因产于内蒙古而得名。这种石头最初是作为工艺美术品石雕的原料,后来引进试用,并经专家鉴定为印刷材料。蒙石晶莹剔透,鲜艳多彩。石头中最好的产品不如青田和寿山的,所以受到印度雕刻师的青睐。
石印材料一直有两个价值。实事求是地说,它可以用来刻印章,但同时,它又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收藏品。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印在手,一石与一石相守”的说法,并从生命吉祥物的角度指出其意义。
-
对于篆刻来说,如何选择印刷材料是一门学问。5选料的经验只能从经常接触实物,不断对比的实际产品数中获得。在选择印刷材料时,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印石的产地。非常好。印刷材料必须来自一个可靠的产地,换句话说,如果它们不是在上述日本大产地生产的,就不会提到印石的等级。
在确定了印石的起源之后,观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均匀性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均匀度和清洁度就越高;越干净的石头,其质地越细腻,容易被刀片切割。另外,无论印石产自哪里,最好产于老坑。所谓老坑,是指历史悠久,以产量大、质量精著称的石坑。鉴别印石是新坑产的还是老坑产的,根据大多数人的经验,一是用肉眼鉴别,二是用手称量。
因为老坑历史悠久,形成时间久,所以从老坑中产出的石头,表面看起来颜色温润浑浊,内热消退呈现自然状态。这种情况就像一个有年头的古董,让人一看就知道其辈分之深。新坑石由于形成时间短,往往给人一种质地单薄的直觉。虽然有些很抢眼,但是仔细一看就觉得无趣华而不实。老坑的石头细致厚重;新坑松散、粗糙、软嫩,稍一磕碰就容易损坏。所以在清洁透明均匀的前提下,重量较重的印刷品更好。一些手感明显的“轻量级”石头,即使光洁可口,也不够贵,甚至无法携带。此外,在选择印刷材料时,还要注意石材是否有隐钉或裂纹。所谓的暗钉指的是在印石捕获的指甲眼那么大的硬颗粒。虽然很小,但是很硬,根本不可能切开。石头上有更多的裂缝。近年来炸药多用于石材开采,研磨成型后用油蜡浸泡,形成的暗线不易察觉,要多加注意。鉴别的方法是购买后擦掉油渍或刮掉蜡皮,在强光下反复反射挤压,及时辨别好的秀场,避免上当。
密封流源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197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过程中,发现一排排竹棚整齐地堆放在棺椁的两厢内。每一个竹棚都用绳子包好绑好,绑竹棚的地方用绿泥球包好。绿泥球上有一个清晰的凸起印章——车大侯家成,这是古代印章使用的遗迹。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河南安阳的商代墓葬中曾出土过印章,印章呈方形,四角向内折,称为之字形。印章是一只鸟的形象。这种印章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很常见,称为萧形印章。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法演变的阶段。印章起源于篆书盛行的时代,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合篆刻,导致形成了以篆书为基础的印刷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所以印章艺术又叫篆刻。
有人认为印章只是一个实用的符号,或者说它只是附着在字画作品上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士不为。”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印章的生存和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印章曾被用作人格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旧制度是皇帝用印章说宝,官员印刷,低阶的人写信。它的制度严格有序。帝王用印制度,封建时代历代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和授予的证据和镇宅之宝。作为国之重器,玉玺为礼所珍藏。
在字画上加盖印章,可以做出一幅以墨汁或青绿色为主的作品,特别生动,因朱墨的衬托而有画龙点睛之妙。唐朝初期,中国建立了宫廷艺术收藏机构,皇帝见到的藏品都加盖“贞观”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象征。此后,收藏鉴赏印章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印章,并在追求与书画艺术的和谐中,演变成一种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典藏印章的出现对推动篆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忽必烈定都元世祖后,宣布佛教巴特巴制定的文字是元帝国的国书。模仿唐宋时期的制度,在为各级政府官员发放印章时,都是用巴特巴制作印章。受这种印刷风格的影响,当时蒙古贵族的私人印章上也印有巴特巴文的签名,作为信用的特殊象征。花印都是朱的,印出来的形状多为长方形,也有葫芦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章样式是一个楷书汉字姓氏,后面是签名保证书。因盛行于元代,故又称元赌。
元代的文官和大多数汉人仍然使用印有篆书的印章。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的结合。流行在画上加诗附言,封作者名、字号、谥号、诗词格言。赵篆书吸收了唐代晋篆书的特点,笔画圆润,线条均匀,风格通透。他创造了自己的印章,优雅而美丽。这种印刷形式被称为圆朱文,为后世印刷界所推崇。
明清以来,文人篆刻风格盛行,市面上流行的闲章往往妙趣横生,或摘抄诗词或引用典故,或直接抒发思想。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繁荣的标志。明清书画的发展也促进了篆刻的同步发展。石印的发现为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画家提供了参与篆刻创作的机会,也促进了篆刻多样化风格的形成。中国训诂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为篆刻家学习古代篆刻传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篆刻师相对集中。他们师徒相继,师友交流,逐渐形成了集中在某一地区的篆刻流派。如文鹏、何震曾主张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见解和创作兴趣使他们形成了篆刻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和”。此外,徽派的程燧、浙派的西陵八派、邓、赵、吴昌硕、以及后来的齐白石都对篆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