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诗班的历史[编辑]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戏剧中,就有合唱表演。在当今乐理的定义下,“合唱”和“副歌”常被用作声部数量的划分,而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合唱则被称为“副歌”而非合唱。现代西方国家的合唱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教堂的唱诗班。经过素歌、清唱剧、话剧等阶段,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民乐合唱。但大多数人习惯把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演唱的情况称为合唱;底层细分为“合唱、对唱、副歌”三类。

在中国古代,佛教寺院齐声诵经。但世俗音乐合唱并不流行,最多是京剧中偶尔出现的合唱。现代中国的合唱艺术是从西方传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在华传教的大门被打开,大批新式基督教学校在中国建立,基督教唱和合唱艺术也传入中国。民国初年,中国人民开始创作地方世俗音乐的合唱作品,出现了赵元任创作的《海韵》等合唱歌曲。此外,清朝末年,清政府从西方请来外国教官训练新军。西方军歌合唱也被带入中国。比如德国教官教的一首德军军歌《伏威廉皇帝练兵之歌》,被改写为《一个将军的练兵之歌》,后被冯玉祥国军改写为《练兵之歌》,后被中国红军改写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合唱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