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书我都看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答不出题来。
l,一般来说,应该读两遍。第一遍粗略的看一下,大概的了解一下大意。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了解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每段材料之间的关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2.复习问题,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材料,把材料看透彻。
(1)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关系到语文阅读的水平,但需要有特定的历史感,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历史知识,从历史知识体系的角度进行阅读。
(2)阅读材料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问题。因为提问的本质是为分析材料确定方向,让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充分提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
(3)阅读材料时,除了阅读材料的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和材料的出处。这些说明性的文字可以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一些暗示和引导,有时还能起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的作用。另外,在阅读材料时,还要注意从主要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等处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记录一小部分,从句首到句尾。当然,回答问题必须考虑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省略号删除与答案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须重要,必须包含重要信息。
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1.看完综合材料,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个材料问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分析问题有完全相反的材料观点,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或者转移课本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和教材的相似之处。材料分析的问题虽然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再新的问题,也必然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进行对比,确认材料与哪一章哪一节有关,使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分析的大方向清晰。
3.找出材料与问题的连接点,理解命题人的意图。材料分析是典型的“史论结合”的题目阅读材料是为了答题,答题离不开材料,因为“理论来源于历史”,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挖掘、升华中得出。材料分析的问题必须以材料为基础。所以在看材料的时候,要处处思考问题,放在材料里互相比较。或者从材料中找出回答问题的信息,或者从问题的信息中重拾阅读材料时被忽略的重要点,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寻找材料与问题的连接点时,了解命题人使用这些材料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三、a:解决问题的立足点
1,回答问题。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分析题多由几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有具体的方向。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题,根据分数确定答题内容。
2、克服思维定势,坚持理论来源于历史。命题者有时会选择与教材不同的材料来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此来考察提取材料信息和创新的能力。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做好区分材料是非观的准备。引用的材料多为原始史料,难免带有封建史家和资产阶级史家落后史观的色彩。史料必须根据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3)回答“四个到位”问题
第一,文笔到位。
要求用楷书或行书书写,不能用草书,这样会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清爽悦目;不要把卡片涂得太轻或太重;写作不能有错别字,会影响读者对你的印象。
第二,格式到位。
答案要分段落,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必须是两个空格。如果一行写不完,就应该继续写在顶格。每段之间的行要均匀大方,标点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到尾只用“点”这个符号。
第三,水平到位。
每个问题的答案总是有主线索的,有的按时间划分为几个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为几个地区,有的按社会结构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需要根据因果关系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要找到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根据线索梳理出第一层次的某些方面。这几个方面都有,所以要用几个平行的自然段落来阐述。在每个自然段落中,知识应该是有重点的。
第四,语言到位。
尊重历史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规范概念和正确观点来说明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简练。并不是说回答越多越好。只有你真正回答了要点,你才能给这个问题打分。但是当你遇到一个不能准确把握但还知道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时,可以采取把你知道的相关知识点全部列出来的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投机取巧,趁火打劫
因为高考阅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选点、给分,再加上采用的是阅卷流程,每个阅卷人员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阅卷任务要完成,所以阅卷是一件极其累人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给阅卷人员以文字上的新鲜感。如果你真的不能按照题的分数完成答案,可以在你回答完之后,把前面的要点重复一遍。因为阅卷操作的流水化和挑分赋分的特点,往往可以借机重复评分。虽然有炒作的嫌疑,但阅卷人员只会及时说这位同学真狡猾,但不会影响你应得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