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八胞胎的历史是精致的
以上,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银湾著名木简在隶书演变发展中的地位,并将隶书分为古力、韩立、八分三个形态或阶段。我们来比较一下银湾著名木简上的八分书法的典型例子,即“东汉太守”(图11)和“长安令”(图12),与其他出土资料中的字形。[6]然后,从微观的角度,我们来考察一下具体字形的点彩是如何从古力发展到韩立的。
①东:《孙子兵法》中“东”字形似篆书,有终笔之意,全字取竖势;居延汉简“东”的横画一直是直的,中间部分是方的,整个字一直是横的,共有四幅横画,字内以横画为主;银碗著名木简中,四横画中故意缩短“东”字,夸张选画而持之,分布对称如八字。
(2)海:“海”字在《老阿紫》和《老子B》中均取竖位,中间主要笔画基本延伸至右下方;项的“海”字主要笔画基本是横画,但结构仍是竖画;“海”字在黄曦竹简中明显地占了一个横的位置,字里有六个近似横的笔画,都是向右出来的,整个字形有向右飘动的感觉;在银湾著名的木简中,“海”字已由中间的横画标出。“海”字虽然没有画,但是横画和右边的三个点形成对称关系,整个字看起来很稳重。
③太:“太”字在《天文杂占》中已被剥去篆义,但左笔尚未成画;“太”在流沙汉简和定县汉简中比较明显;银碗著名木简中的“太”进一步夸大和弱化了横画。
(4)寿:《睡虎地》秦简中“寿”取竖位,有微玺之意;“寿”在《老子》第一章和《纵横家书》中取斜位;《孙子兵法》中“守”已基本横平竖直,但全字呈长方形,突出用笔;居延汉简A中的“寿”字明显地采取了横的趋势,加强了横画,形制扁平方正;《寿》尹万名木简弱化了横画,夸大了画意。
⑤长度:在《老子》A章、凤凰山汉简、孙膑《孙子兵法》中,“长度”二字占了一个垂直的位置。在凤凰山汉简中,“长”字被拖到了右下方。定县汉简和武威一里简牍中,左下方竖写“龙”字;银碗著名的木简中,“长”字在左下方竖折,故意向左下方倾斜,与右侧的长画对称,以稳定整个字的重心。
⑥安:“安”在项和孙膑的《孙子兵法》中有印章之意,且为竖或斜,笔向右下或下伸;居延汉简、定县汉简中“安”字为横,以横画为主笔画,向右尖;银湾著名木简中的“安”字,夸张而对称。
⑦陵:“陵”字在云梦龙岗竹简中取竖位,最后一笔出来向右下方;“陵”字在张家山汉简中已取竖位,最后一笔向左下方拖出;《五十二病方》中的“陵”字,寓意很强,最后一笔是竖向下的;《春秋》和《孙膑兵法》中“陵”字的最后一笔缩短,整个字基本上是竖着的;居延汉简“陵”字明显走了横的趋势,最后一笔缩减为一点;银湾著名木简中的“陵”字,中间部分绷紧,夸张挑挑,左右飞舞。
通过对上述典型字形的分析,结合编年资料中具体字形的笔画,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
(1)古代用官刻的直线(如铜雕、石雕)来改造篆书的“带花纹的带状线条”(丛文君先生称之为“准临摹线”[7],改篆书的竖式,努力突出横画,横画随字形大小不等,一般字形较长。古力的横画大多参差不齐,有的倾斜严重,如云梦龙岗竹简(秦六);有的横画向右上翘,如张家山汉简(汉4)。古代横画的演变大致可以概括为:少横画[效法(秦二)]-多横画[(秦四)]-平行横画[老子乙(韩五)]。古代的竖画往往会变成又粗又长的画,成为整个字的主要笔画。常与整简中上下字的主要笔画交替使用,以维持一张竹简或一部帛书的和谐,如凤凰山竹简(汉6)、帛书五行占(汉5)。
②从古力到韩立转变的标志是采取水平姿势。韩立的字体是扁平的,笔画和笔画向左右扩散,而不是像古代李那样向左下或向右,如居延汉简中“寿”字的笔画,定县汉简和武威汉简中“长”字的笔画。韩立最典型的特征是水平和垂直。横画有波浪尾,但没有蚕头,一般不压。韩立的横笔画呈“钟石”[8]有时略向下凹,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形状。
(3)当古力的挑笔握笔和韩立的横笔有意识地组合成一个字,并强调对称分布时,这就标志着八股书的形成。八股书端庄规范,每个字都是独立自足的体系。八股书重心稳定,不需要上下字调整。八点书的挑压比韩立更夸张,抬压明显;八股书的横画从韩立发展而来,但比韩立更丰富,有起笔、提笔、收笔三个过程。所谓“三曲折”(“蚕头鹅尾”是其典型特征)。八点书横画“空”,[9]横画常向上突出,中间高两头低,蚕头鹅尾对称。八股文的这些特点,在银碗的著名木简中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尤其是在东汉时期。它一旦形成,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定为常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