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朝有关的书籍

大多数关于商朝的文献都来自于它背后的周朝的记录,即竹书纪年,也被称为纪中纪年,纪中温孤或纪钟书。由于该书原书名不详,原书为简牍,又称竹简,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属于编年体,称为年表,一般称为简牍年表。《竹简年谱》是西晋太康二年(281)不允许盗墓者发现的古代史书。这是一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书。因为葬在魏安立王(据说是魏襄王)的墓中,所以能够避免秦末大乱的破坏。它记录了从传说中的夏朝到魏襄王的历史事件。《竹书纪年》对史家的震撼,在于它所记录的史料不仅内容不同,而且与《史记》所描述的史料有着不同的指向。竹简年表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比如《史记》记载,商朝的太甲被伊尹囚禁三年后,伊尹看到太甲改过自新,庄严地把国家交给了他。太甲复辟后,痛定思痛,做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圣人。但《竹书纪年》对此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流放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潜回杀了篡位的伊尹,让伊尹的儿子伊和伊粉继承了伊家。但出土的甲骨文表明,直到商朝末期,商朝仍坚持祭祀伊尹,故《竹书纪年》的历史记载存疑。这本书早在汉代就已经散佚。西晋279年,位于今天河南省的王维墓被盗挖。在抓获盗墓贼的同时,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当时国家很重视这件事,晋武帝就命刺史荀胥和何毅负责竹简的翻译工作(因为魏的篆书和秦的篆书差别很大)。竹简长二尺四寸,每篇四十字,每十三篇。周平王东移后,用的是晋国历法,战国时三家分晋后,用的是魏国历法。期间发生了许多政治风波,如八王之乱,大臣亨在考试时被杀,大大打击了整理的进度,由左作郎继续。最后,负责的官员把史书的部分整理出来,命名为《竹子编年史》。由于《史记》用传记体的方式描述事件,所以竹书纪年的出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太甲杀伊尹”、“文定杀历”、“* * *伯与”等,与《史记》有很大不同。另一个例子是竹书记载的:“伊元年,天又在郑,...”,可能指的是21,899年4月凌晨发生的日全食,由此可以推断周懿王元年(有学者对这种说法有疑问)。王国维在《现代竹书年表注释》中指出,本世纪第六年(前776年)的日食,来源于《诗经·潇雅》中的十月和《新唐历》中的日食,是周代按时间顺序的日食记录和唐以前的推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