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的历史演变
公元1374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徐州鼓楼遗址由当时的知州高玉林在古城路北段修建。
明英宗天顺元年,由当时的周知年间的宋成重修为楼,万历周知年间的刘顺元重修。
天启四年,由于黄河决口,城市被淹,鼓楼被洪水冲毁。
明嘉靖二十二年由王仲贤重修,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按旧观在原址上重建,建筑地基用大砖砌成,形似城门,行人、车马都要从门口通过。据记载,当时门洞四周建筑林立,屋脊棱角分明,气势恢宏。并且在南面的牌匾上,有一个“中央巨镇”,显示了徐州作为“五省通衢”的美誉,在北面的牌匾上,“大观至上”显示了景观的独特性。
1937,抗日战争前,楼上有一个图书馆,供人参观阅读,被一场暴风雨摧毁。由于年久失修。
1952年又发生了一次风暴灾害,后面的建筑被破坏倒塌,成为危房,被拆除,不复存在。当时苏谷的墓就在鼓楼旁边,也就是在以前的北大,也就是现在的古城路1号,墓有一米多高。据《区志》记载:“相传苏轼镇守徐州时,将幼女葬于此。她曾舍命潜救徐州百姓,为世人所敬仰。”
清康熙十七年(1678),董洪书被松江府水利局判为掌权者,将亭子盖好,墓门用石碑重铺。
康熙五十八年,知府蒋卓重修,乾隆年间知府石碣重修。后人出现在墓前作为礼物。虽然现在在彭城很有名气,但是一点遗迹都没有留下。徐州鼓楼区,因鼓楼而得名,是徐州的中心城区,也是城中最古老的城区。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徐州后,建立了日本傀儡政权。当时徐州分为四个行政区,现在的徐州鼓楼区是当时的第一个区。1946取消乡镇制时,徐州分为五区。
1948二月徐州解放后,仍维持原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1955。后来由于中国古建筑鼓楼,经上级批准,第一区改名为徐州鼓楼区。
1966年“文革”中,徐州鼓楼区以破除资本主义的名义更名为延安区。
1980,恢复徐州鼓楼区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