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医学描述的是群众的无知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是群众的无知导致革命者的悲哀。“这是鲁迅最初构思这部小说的主题,也可以说是作品的基本主题。
它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歌颂了于霞义正言辞的革命精神,同时重点论述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群众。
他对穷人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严重精神疾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和愤慨,并提出了只有唤起民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要课题。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鲁迅的《药》写于2009年4月25日,1965438+,五四时期发行。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5期,1965438+2009年5月。
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时期,即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驱之一秋瑾烈士1907与秋瑾烈士逝世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期,即191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由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弱点,它未能完成民主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仍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当时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脱离群众,梦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取代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明。失败后,恩明的亲兵残忍地挖出了他的心脏,炸了吃的。秋瑾为此锒铛入狱,于15年7月在绍兴玄亭口壮烈牺牲。
早在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他就很关心中国的革命。他在仙台学医时,看过一部电影,电影里日本人杀中国人,而另一大群中国人来“欣赏”杀人的“壮举”,他深感“一切愚蠢而软弱的国民,无论多么健康强壮,都只能做无意义的宣传品和看客”。
由此,他得出结论,革命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秋瑾烈士遇害,他觉得有必要“揭露苦难,引起医疗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下,他开始写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