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竹刻中竹刻的演变

刚开始只是平面雕刻,留下图形部分,把剩下的刮掉。竹皮虽然留得很清楚,但雕刻的图案只是用阳或阴刻出来的,只是图案变了,雕刻技法没有变化。到了明代,竹青的雕刻技术更加完善和娴熟。雕刻时,雕刻师傅可以通过保留所有竹皮,多留少留,雕刻出深、浅、厚、淡的变化,就像在纸上作画一样,具有水墨的五色神韵;明末竹刻家张在唐代竹刻的基础上作了改进。他利用竹子和竹筋在质地和颜色上的差异,在竹子的外皮(即青皮)上雕刻图案,以去掉青皮的竹筋为底,从而创造了杨雯浅浮雕的保绿技法。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竹刻艺术家也是优秀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丰富了竹刻艺术,无论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以竹青皮为图的雕刻画法更接近绘画的神韵。但到了清朝末年,竹刻技术日渐式微,留下的名家不多,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20世纪中期留沪艺术家多在上海生活,如江苏武进的许、苏州的知慈庵、无锡的张仁之等。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