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将是曲折的。

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一直幻想着建立一个消灭人类剥削、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着“社会主义”。自古以来,社会主义就有各种流派。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诉诸道德和法律的结果。他们认为“道德愤怒,无论多么合理,永远不能被经济科学视为证据,而只能作为一种象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92页)他们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入手。提出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列宁所概括的,“共产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它历史地发展于资本主义,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力量的结果。”(《列宁全集》,第2版,第31卷,第81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使劳动社会化,许多分散的生产过程整合成一个社会生产过程,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巩固,整个国民经济联系成一个整体。生产力的这种性质,客观上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然而,私人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阻碍了这一点。每一种生产都是由个体资本家经营的,他为所欲为,攫取社会产品为己所用。因此,生产方式与占有形式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方式与占有形式是对立的。这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解决不了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私人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变成公有制。即社会主义占有形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的垄断已经成为同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荣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枷锁。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已经到了与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这个壳会被炸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将敲响。被剥夺者将被剥夺。”(《》第269页)可见,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本身使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必然,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实现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做出了这个科学结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作用范围在扩大,锐度在增强。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理论基础。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表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有先见之明的。20世纪初,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从那时起,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历史从理想到现实的进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人民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剥削他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建设新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引导受世界剥削制度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的历史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还很短,总体上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我们实践,重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和挫折。一旦出现错误和挫折,我们必须正视它们,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决不动摇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们的实现过程原则上是不同的。自然规律的实现往往不需要人们参与实践活动,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一样。它是人们各种实践活动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来实现。在任何社会,由于人们的利益不同,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方向往往是不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因此,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里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在阶级斗争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阶级力量对比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就决定了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不是直线的,必然会出现曲折。但是,无论发生多少曲折,社会规律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会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最终得以实现。我们经历过苏联东欧剧变那样的惊涛骇浪,仍然坚信世界会沿着十月革命指引的航向驶向共产主义的彼岸。

苏东剧变是这些国家的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所以不是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证明他们所奉行的路线的错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剧变,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甚至导致苏联共产党被取缔、苏联解体的悲惨局面。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悲剧。为什么发展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还有希望吗,马克思主义还是无效吗?一些善良的人有各种疑惑和不解,也有对世界社会主义前途的担忧。甚至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也有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承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澄清这些疑惑和困惑,进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苏东剧变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是和平演变战略,这一点绝对不能低估。但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造成苏东剧变的国内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问题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即苏东剧变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即所谓的“斯大林模式”?有些学者谈到“斯大林模式”,往往是贬义的,甚至是全盘否定的,仿佛这是一件错误的、罪恶的事情。事实上,它需要一个科学和现实的分析。从制度上看,“斯大林模式”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基本制度。这是第一位的,也是决定性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他们坚持* * *的执政地位,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对资产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实行专政,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前提条件;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符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绝不能否定。在1956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我党曾把这些内容概括为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是

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是第二个和从属的内容。关于斯大林模式中这一层面的内容需要具体分析。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有些在苏联特定国情下是对的,搬到其他国家就是错的。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对苏联的经验采取了这种具体分析的态度。他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就是说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具体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我们不能照原样照搬苏联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我们需要注意这一层次内容的历史分析。更多的时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种制度、某种政策是正确的、必要的,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就必须进行改革。以经济体制为例。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制度符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其历史渊源,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特别是面对新科技革命和集约型经济增长,这种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大失误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抑制了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范围内采取了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进措施,从而经济停滞,引起人民不满。苏联的教训表明,在变化着的客观条件下,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把“斯大林模式”的两个层面放在一起考虑,不能不承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有很多不能照搬的缺点。《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曾指出:“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斯大林主义’,只能说,首先是共产主义,是马列主义,这是主要方面;第二,它有一些必须彻底纠正的、违反马列主义的极其严重的错误。”斯大林模式也应该这样分析。

让我们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来分析这个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例。人们经常用“经济搞得不好”这句话来概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这是没有说服力的。说到苏联经济,要说两句。第一句: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沙皇俄国曾经是一个经济极其落后的国家。1913的工业总产值仅为美国的6.9%。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80%,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首位(包括石油、钢铁、水泥、木材、拖拉机和化肥等。).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苏联从欧洲第四、世界第五跃升至欧洲1、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说到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对比,还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客观因素,那就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领土是主战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工业生产减少了36%,第二次世界大战减少了23%。大约20年了,施工一直没有正常进行。然而,美国从未遭受战争的蹂躏。战争不仅没有摧毁美国经济,应该说美国从战争中发了大财。在截然不同的逆境的客观条件下,苏美经济差距大大缩小,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第二句话:苏联在经济工作中犯了许多错误。上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过于强调发展工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把农民挖得很辛苦。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家经济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农业和轻工业严重落后。再加上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迟迟没有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机会,所以70年代中后期以后,经济发展停滞,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改善缓慢,成为苏联政治剧变的重要因素。但是,全面地看苏联经济,要指出成绩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的,问题是第二位的,是次要的。单纯说经济不好不太现实。

为了正确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必要重读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早在1956年,针对赫鲁晓夫全面否定史达林所引发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更何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已经这么久了,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苏联犯的错误就像斯大林犯的错误。它在本质上是局部的和暂时的。”"苏联的主流、主要方面和大多数是正确的. "他主张“开放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他们主要的和丰富的东西是好的和有用的;有些事情是不对的”。(《毛泽东全集》第7卷第91页)这种实事求是、全面辩证的评价在今天仍然适用。

综上所述,在苏东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他们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正确的,但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存在不足,需要改革;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基本的、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次要的。所以不能断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失败的,也不能因为苏东剧变就断言社会主义不优越。

那么,这些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政治剧变和资本主义复辟呢?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被党的领导人推行的错误路线毁掉了。我们以苏联为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戈尔巴乔夫毁掉了。苏联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以及高文化素质的人民。但其解体的最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抛弃了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废除党的领导和抛弃。

戈尔巴乔夫是谁?根据1999的一篇演讲,他说“他生活的目的是摧毁对人民实行难以忍受的独裁统治的共产主义”。他承认“只有占据最高的位置,才能为此做出最大的贡献”,所以他“不懈努力向上爬”。苏联东欧剧变后,他自豪地宣布:“我消灭了苏联和欧洲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这是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消灭。"他最大的遗憾是中国的共产主义没有被消灭."如果中国的共产主义垮台,世界将在和平和正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样一个狂热的反共反社会主义者成为CPSU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将奉行什么路线,将导致什么结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人道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社会制度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有一些改进;从历史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桥梁。

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如何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

第一,放弃* * *领导权,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认为,坚持* * *领导,就是主张“党治国家”,而不是“民治国家”,违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他否认* * *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把党的领导视为“官僚专制”和“行政命令”,因此要求放弃党的领导。使* * *成为与各种政治势力(包括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平等竞争,争夺政权的政治组织。他主张多党制,强调党不谋求垄断,允许“表达各种政治意愿的各种政治组织和派别自由竞争”,而* * *应该在这种竞争中“寻求一个公认的席位”。

二是抨击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全民国家”。戈尔巴乔夫把剥夺阶级敌人民主自由的无产阶级专政视为“人民与政权、政治分离”的根源,是“专制”、“独裁”。他以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所犯的错误为借口,将无产阶级专政描述为违反人道主义、不民主和恐怖的制度。戈尔巴乔夫宣称:“我不能接受以下建议和意见,即我们需要独裁,只有某种独裁才能拯救我们”。我称赞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理论。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充分丰富人权”,使之符合“全民国家”的结论。

第三,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马克思恩格斯在* * *宣言中明确宣布“* *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理论: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完全否定这一基本原则,抨击公有制是“经济垄断”,阻碍人们自由选择所有制形式和实现人的价值,因此要求公有制经济私有化。他以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即经营方式存在问题为借口,提出“非国有化”。在“废除国家所有权垄断”的口号下,将国有企业的财产下放给个人。他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克服人与生产资料的异化”,“恢复社会正义”,“实现个人利益”,“确保社会稳定”。

第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戈尔巴乔夫认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精神垄断”,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必须“摒弃意识形态的限制、教条主义和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不容忍”。他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认为社会需要各种意识形态的“自由竞争”。“坚决反对对舆论工具的任何形式的占领和垄断”,允许各党派、政治团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自由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可见,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虽然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是否定和抛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所以本质上是反社会主义的。

分析苏东剧变的过程和原因,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错误和缺点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为敌对势力煽动群众、制造动乱、乱中夺权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他们的教训,及时进行改革,努力做好国内工作,特别是发展经济,以便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这些错误和缺点并不是苏东剧变的决定性因素,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民族政党的领导人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抛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苏东剧变并没有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证明了所奉行的路线的错误。这是我们应该从苏联和东欧剧变中吸取的根本教训。坚持社会主义。

苏东剧变确实是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上遭受的最大挫折,使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陷入低潮。但是,这只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波折,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更多。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恢复了多少个朝代?所以,某种意义上,一时的恢复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社会主义似乎被削弱了。但是,人民经历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这将推动社会主义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不要恐慌,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怎么会这样!”(《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383—382页)

“千帆穿过沉船的一侧,万木春在病树的前面”。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总结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会更加成熟,一定会把社会主义搞得更好。严冬的过去就是春天,胜利一定属于人类的希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我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