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勋?

温士迪

绥阳之战不仅是安史之乱中最关键的战役之一,也是千年来争议最大的战争之一。

领导这场运动的领袖张勋,自然处于历史的漩涡之中,历来褒贬不一。

但对张勋的褒贬态度也很明确。

极力推崇张勋的人站在战争全局的高度,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评判,认为张勋是英雄。

俗话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畅所欲言就能击退敌人,那张勋为什么要死?”

绥阳之战,张勋立下战功。即使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他也能以不足一万的兵力对付数十万敌军,守住绥阳十个月。

如果再加上这期间的邱勇之战和宁陵之战,张勋实际抗击燕军的时间是21个月,差不多是两年。

据史料记载,* * *经历了400多次战争,杀死了300多名叛军,消灭了10多万敌军。可谓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绥阳之战的深远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绥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江淮地区土地肥沃,是李唐时期税收的主要来源。

一旦睢阳失陷,没钱了,李唐的反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相反,严俊的实力将会大大增强。

不止如此,是张勋支援了燕军的几千人马,所以给唐肃宗的反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恢复了长安和洛阳。

另一方面,一旦燕军第一次占领江淮地区,李唐王朝已经无力组织反击,这可能会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或许,另一个“五随机中国”也未必可能。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属于胡人,从他们造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根本不是仁义之师。当时燕军也是以胡人为主。

绥阳之战虽然意义深远,张勋战功伟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道德污点,就是吃了三万人。

“人是铁饭钢,不吃一顿就饿。”在战争中更是如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不饱穿不暖,还能做什么打仗?

但张勋当时的处境特别艰难。外面没有援军,里面没有粮草,张勋最后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妃子,还有绥阳城的三万百姓。

这一点所凸显出来的不人道和残忍,是对儒家价值观的严重背离,正如孟子所说的“非为杀一无辜而得天下。”

事实上,当时李唐对张勋功过的评价存在严重分歧。张的诽谤者认为“张勋不去睢阳,不如吃人,不如整人。”相当狂妄的人认为“以少击众,以弱制强,护江淮待陛下恩师。老师到了,就巡逻到死,巡逻有功。”

只是到了最后,张勋在《李唐史策》中被记为英雄。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张勋呢?其实更复杂。只能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