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在会计中是什么意思?

记账在会计中是什么意思?是会计人员运用有关记录和会计的基本原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的总称。簿记属于会计发展的初级形式,起源于宋代簿记登记的应用。簿记的分类主要包括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中式簿记和西式簿记、商业簿记和工业簿记。

内容介绍:

上世纪50年代,会计和记账在中国普遍混在一起,这与会计的作用仅限于记账和核算有关。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对会计职能认识的拓宽,人们逐渐恢复了簿记的概念,并大大缩小了簿记的范围,仅指会计工作中事后记账的部分。

记账分类:

按期记账采用不同的记账方式,分为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根据起源的不同,分为中式簿记和西式簿记。按照经济实体经济活动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商业记账和工业记账。

单记账是“双记账”的对称,指用单记账法记账。其主要特点是:

(1)平时记录现金收支和各种往来账户,不涉及财产的增减和损益;

(2)期末采取实地盘点、估价的方法编制财产目标;

(3)确定当期损益的形式是用期末财产总值减去期初财产总值。单式簿记在欧洲中世纪以前和中国明朝以前被广泛使用。

复式记账是“单式记账”的对称,是指用复式记账法记账。其主要特点是:

(1)每一项会计事项都应反映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并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

(2)根据会计记录的结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3)期末,根据实地检查列出的各种财产清单是否与实际相符。复式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现在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会计实务中。

中国簿记是“西方簿记”的对称,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簿记和会计方法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李周天官篇》有“新年会”、“月会”、“升日”的叙述。到了汉代,出现了名为“书簿”的账本。宋元以后,官员在办理报账或交接时,编制“四栏表”,记账法开始形成,后来流传于民间,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中国记账体系。中国早期的簿记多为单式簿记。明清以后,出现了具有复式记账性质的“龙门帐”和“天地帐”;19世纪,不受西方簿记影响,进一步改变。20世纪30年代,徐水等人倡导“改良的中国簿记”,建国后因不能满足处理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要求而逐渐被淘汰。其主要特点是:

(1)现金收付记账法;

(2)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直栏式账页,以资金实际收付为计算标准,确定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3)账簿不打印页码,用“过”、“在”、“两收”、“平”、“销”等印章表示过账、结算;

(4)负债(外债总额)减去存款(各种财产总额)计算损益,存款和债务的距离长或不足为盈余或亏损;

(5)处理经济业务时,一般是先登记流水账,再录入清算账和分类账;

(6)分类账有资本、财富、存货、往来账户等。;

(7)月末应分别对上期结转、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余额进行结算,并相应编制表格。

西方簿记是“中国簿记”的对称,指的是西方国家的簿记制度和会计方法。早期的西方簿记多为单一簿记。1494年,意大利学者卢卡·巴西亚勒(Luca Baciale)在其世界名著《算术、几何、比和比例的总结》中,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复式记账理论。清末,西方簿记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其主要特点是:

(1)采用借贷记账法;

(2)经济业务必须取得或填制凭证,作为记帐的依据;

(3)设置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

(4)一般先根据凭证登记日记账,再进入总账和明细分类;

(5)根据总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并进行试算,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6)损益的计算方法主要是收入和费用的抵销;

(7)各账户结算采用“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

商业簿记用于输入成品销售公司财务管理的会计方法。是最基本的记账。

工业簿记用于记录购买材料、制造商品和销售成品的公司的财务状况。主要用于计算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原始成本,包括材料成本、生产者工资、制造设备损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