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和西德为什么统一了?

两德统一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根源——德国与德国经济实力的差距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因。

1.资源和环境的差异。德国和德国在资源分配上有很大的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中心,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自然资源贫乏。“全境内铁产量只占1.3%,煤占2%,钢占7%”。以及“德国78%的矿山和84%的冶金铸造产品来自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和工业原材料的相对缺乏,东德强烈依赖区域经济联系。一旦联系被切断,其生产的物质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受到影响,但事实是,上东德不仅拒绝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而且未能参与整个欧洲的经济整顿和传统贸易关系的重建。1961“柏林墙”的提出虽然有效阻止了劳动力外流,但也阻断了与西方的联系。这对东德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和长期的影响。相比之下,二战时期,德国的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国西部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1%,其中原材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备生产占61%,东部很少。战后,西德继承了战前德国的大部分工业设施。因此,西德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经济重建与东德相比处于较高水平。

2.人力资源的差异。战后,西德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成为西德复兴的“无形资本”。在东德,建国以来,公民不断逃往西方,这与他们不习惯、不认同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意识形态、新的生活方式有关。此外,社会主义改造后,一些人的财产被剥夺,促使一些财产所有者逃往西方。人们并不满足于东德的现状,而是向往西德的消费文化水平。所以在1961柏林墙建成之前,从东德跑到西德的总人数达到了260万。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西德的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改善了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况,提高了竞争力。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难民涌入,参与了西德的重建。

(2)战胜国对德国的经济政策是影响德国经济的外部原因。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美、苏、英、法为了彻底摧毁德国的战争潜力,对德国实行“非工业化政策”,通过撤除德国工业设备作为对盟国的战争补偿,将德国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但很快意识到“遏制德国工业将对欧洲复苏计划非常有害”。苏联在东德及其盟国制定赔偿计划之前就开始拆除120工厂。“到1948年初,共拆除1900间厂房,其中1700间为完整厂房。由于拆迁和战争造成的损失,产能下降了40%。”而且苏联战区经济损失惨重。此外,苏联还要求免费使用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战俘。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东德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苏联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东德的重建。二战后,美苏冷战激烈,局部战争的爆发为西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据统计,西德第四季度工业生产水平比同期的1.949增加了1/3,就业人数从1.36万增加到1.42万。这使西德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为自己的经济腾飞做好了准备。但东德经济在苏联的压力下发展缓慢。

第二,直接原因——国际政治局势在两个层面上的不平衡

二战后,美苏一分为二,互为攻守。在这种情况下,北约不仅不能容忍德国在统一后成为苏联的盟友,也不希望它成为阻止其东进的政治缓冲区。因此,美国和北约默许、鼓励并直接帮助实施西德的统一计划,甚至幻想在两德统一时,全球范围内的“红色”* * *生产力会被迅速消灭。与此同时,内忧外患的苏联逐渐放弃了对东欧国际事务的有效干预,使东德在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面前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二十世纪末,世界格局的演变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联邦德国虽然仍留在北约,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下降,双方完全依赖的关系逐渐改变,逐渐走上了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民主德国也懂得独立自主地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整个社会也不同于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为德国和德国独立解决自己的事务提供了机会。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的时候出现了德国的统一。也可以说,两德统一是时代格局变化的“孕子”。

以“缓冲”和“对话”为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对话氛围”,为美、苏、英、法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尽可能达成共识创造了条件。德与德是自己的主人。西德追随美国,拒绝承认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企图孤立民主德国,而东德则筑起“柏林墙”予以回击。这剥夺了两国对话的机会。随着国际政治气候的逐渐变暖,两国之间的交流变得宽松和频繁。西德转向“新东方政策”,试图与东德实现关系正常化。东德也加强了与西德的经济交流。应该说,德与德之间对话交流的深化与世界政治气候的转暖有很大关系。同样,即使美苏在冷战中互相攻击,也可能坐下来谈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德国问题,这将促进德国统一。正是这些态度上的变化导致了在波恩和莫斯科举行的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美、苏、英、法在缓冲和对话下对德国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为两德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三,间接原因——民族、个人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民族意识因素

德国人都是德意志人,他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个部分团结成一个整体。919年,亨利一世,萨克森公爵建立了德意志国家和第一个德意志王朝。在19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加分裂的局面。直到俾斯麦统一德国,几个世纪的动荡战争让德国人培养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基于同一种族、语言、文学、艺术的* * *是* * *的观念根深蒂固。两德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德国在20世纪40年代末分裂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但德意志民族并没有因此而分裂。德国在1972 165438+10月签订的基本条约规定,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在德国统一之前,西德已经成为东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交流反映了德国人民对统一的渴望,并推动了统一的进程。两德之间密切的社会文化互动,解决了分裂两岸人民之间的人道主义问题,增进了两德人民的了解,维护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有力地推动了两德统一的步伐。

(二)个人因素的客观推动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西德总理科尔的个人主观决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1985之后,戈尔巴乔夫在内政外交上推行“新思维”改革,在政治事务上推行自由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新思维”中大力倡导“开放”、“多元”、“民主自由”。同时,他表示要尽一切努力使德国在和平的道路上发展,苏联的立场使德国统一的前景变得明朗。与此同时,德国总理科尔适时出击,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1990年初,科尔在东德货币兑换问题上做出让步,为尽快建立货币联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1990年7月《经济统一条约》的最终签署,扫清了统一的最后障碍。至此,西德终于实现了统一,走上了完全独立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