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听起来很耳熟,那么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
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周、子秀(又名)、宋?[2-20]?祖先是宋代公,宋国的君主。他创立了中国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子。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又称老子、老子。
庄子主张自由,不应为楚威王所聘,仅在宋代做过漆园官。史称“漆园傲官”,被视为地方官的典范。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庄子对《易经》有深刻的见解,深刻地指出“易经取阴阳之道”;庄子的“三声”思想与《易经》中的三才是一致的。他的代表作是《庄子》,其中著名的有《逍遥游》、《吴起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的、不可言说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称为“文学哲学,哲学文学”。据说他隐居在南华山,所以唐玄宗天宝初,他把庄周命名为南华真人,把他的书《庄子》称为南华真经。
扩展数据
道家学派
道教认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庄子说:“有人,天也;一天,也是一天。”天人合一。但是,由于人们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人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本性,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修行的目的就是“弃智”,打破这些强加于人体的壁垒,解放人性,重新回归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
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人被赋予道德原则,这是一种自然但无意识的统一。
但是,由于人类被各种名利和欲望蒙蔽了双眼,找不到自己的道德准则。人类修行的目的是摆脱外在欲望的蒙蔽,“求其心安”,达到自觉履行道德原则的状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人为所欲为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