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三行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说起广州十三行,大多会想到广州著名的服装集散商圈。但是清朝的十三行和这个十三行有很大的区别。事实上,广州在很久以前,尤其是在清朝,就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商贸场所和海港。

1686,广州海关开关第二年,当地政府招募有实力的商家作为专业外贸公司。起初确定有十三家,因此得名,但实际上当时的洋行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但13周年后,双方商定广州的外贸商行以此名称作为通用名称。

事实上,十三行也是一个半官方半商业形式的外贸垄断组织。民间发展后,实际上是官方与洋行交易的媒介。当时广州的这十三行,与中国的晋商、徽商并称为清代三大商帮。

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广东是当时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所以成为了那个时期唯一合法的中西贸易垄断组织。当时,进出广州港的商船都要经过广州的13条线路才能做生意。比如外国商船带来一些有特色的西方商品,但不能上岸直接买卖,要经过广州十三行,同样的中国商人要出口他们的茶叶、丝绸、瓷器,也需要经过广州十三行。

因此,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媒体,也是商品市场的风向标。第13银行是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代表,也是外商对地方政府的代表,所以它的设立非常重要。

清朝虽然闭关锁国,但并没有因为十三行而完全断绝对外贸易。通过十三行,政府也实现了通过政府制约商贾,通过商贾制约外商的功能。因此,它具有官员和商人、私人商人、外交官、收税人等多重身份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