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发展概述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夏到春秋,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史家分门别类,言事不分,如《尚书》之言和《春秋》之注,言简意赅。
2.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代表作有《左传》和《国语》。这时候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字和笔记,还有文字和事物,篇幅长,内容丰富,曲折生动,富有文采。
3.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采取民族化风格,吸收《左传》、《国语》的创作技法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的散文作品,主要记录文字和笔记。它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学现象。
(1)甲骨文和金文
中国的古文是在文字发明之后产生的,最古老的文字记录是甲骨文。甲骨文写在商代的龟甲或动物骨头上,以预测好运或厄运。其内容主要是殷代盘赓至周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关祭祀、狩猎、畜牧、农业和战争的占卜记录。由于铭文的刻制难度较大,这些甲骨文虽然时间较短,但句子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实际上描述了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句子生动易读,初步具有文学趣味,显示了书面叙事散文的雏形。这些甲骨文是未经后人加工的原生态古文。
未被后人加工的商周金文,反映了中国早期笔记由简到繁的发展。在商周时期,国王、王子和朝臣都在青铜器上刻字,国王制作的青铜器被视为国宝。青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描述社会生活。商代的铭文形式简单统一。如:“丁思,隗静,王邑隗北,惟王来征洋人,唯拜五日。”(《尹文存》26上?)开头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之后叙述,内容多为王寅的赏赐,最后有祭祖日。周代明代文字增多,内容变得复杂。不仅要记单词,还要记类似《尚书》诏书的单词。如《毛丁公》等重在背单词的碑文,其中的说明与《尚书》无异。